人情味 社區書院帶來的鄰里互助 文明創建成果,最直接的體現是居民素質的提高。在海滄的大小社區里,人情味越來越濃,很多人覺得兒時的記憶又回來了。 林美珠是海興社區老人協會的會長,她幾十年如一日,無微不至地照顧社區內兩名空巢殘疾老人,她的故事被搬上社區書院的講堂,成為全社區人人學習的楷模。當然,像林美珠這樣的人畢竟是少數,但大小社區間,鄰里互相照顧往來的例子卻舉不勝舉,這些近鄰們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通過社區書院耕讀文化的學習,結下深厚友誼。 今年元宵節當天,海虹社區舉辦了一場包湯圓比賽,社區書院里的古琴班、瑜伽班、戲曲班、合唱班等興趣班的成員全部參加比賽,現場座無虛席,每個人的臉上都掛著笑容,招呼對方賽后到自己家中吃湯圓。社區居民周惠卿告訴記者,這里的居民多數是近幾年從全國各地搬過來的,原本相互之間并不熟悉。但社區大小節日活動豐富多彩,特別是通過社區書院的平臺,鄰居之間在上課時互相認識,很多志同道合的鄰居成了好友。“鄰里關系更加密切了,高樓大廈沒有人情味的說法在這里并不存在”。 城里如是,農村也是如此。霞陽社區衢云書院掛著“廣開民智、再塑人文”的標語,書院陳列室有當地鄉風民俗、崇德尚賢的詳細記載,社區書院建成后,各項文化活動開展得紅紅火火,把很多村民從麻將桌、酒桌邊拉了過來,詩歌集市、舞蹈班、電腦培訓班等,完全根據居民需要配套開展課程。 耕讀文化的傳承也讓群眾認識到傳統文化的價值與魅力,并將其轉化為當地村容村貌整治與經濟建設的實際行動。在院前社,當地居民聯合成立的濟生緣合作社,通過整合菜地、慈濟東宮景區、古民居、對臺文化等資源,挖掘出農村的旅游商機。現如今,村里39棟閩南古厝修繕一新,大夫第成為社區書院國學講壇的教室,設置了繪畫、木偶劇表演、童謠等文化課程,國學館的墻上圖文并茂展示顏氏文化及閩臺慈濟文化交流的有趣故事。院前社濟生緣副理事長林麗松告訴記者,群眾在傳統文化的弘揚中嘗到甜頭,大家的建設熱情越來越高,原本“游手好閑”的年輕人,現在也干勁十足,因為每個人都意識到這里是自己的家園。 文化的感召力帶來家風社風的變化,越來越多的海滄人受到影響,向上向善的社會風尚日益濃厚,形成了“人人都是志愿者”的良好氛圍。2016年,海滄區在全省城區文明指數測評中位居第二、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工作測評實現全省“五連冠”。記者從海滄區委文明辦了解到,海滄今年將把社區書院作為弘揚耕讀文化的主平臺,全面推進社區書院的建設,推動社區書院“四上墻”(村情村史上墻、村規民約上墻、家風家訓上墻、先進典型上墻);努力打造一批具有濃厚耕讀特色的社區書院;通過挖掘和保護歷史文化資源、編寫文化叢書、舉辦耕讀文化講壇等專項活動,進一步提升居民的文明素養和文化自信。 手工作品 “抗災精神”下的文明展示 社區書院只是海滄文明創建與傳播的一個生動縮影。在區內的中小學校,學生、老師、家長們用實際行動詮釋出海滄的主人翁意識和面對天災不氣餒的重生力量,這些舉措無不體現出文明。 沈偉鋒就是一個例子,他的老家在漳州,最終選擇在海滄安居,而對于自己的選擇,沈偉鋒認為是“最明智之舉”。在沈偉鋒看來,“海滄自然環境優越、文化氛圍較濃、幸福感強,重要的是,孩子在海滄讀書受教育,養成了良好的人格品格”。沈偉峰告訴記者,去年,“莫蘭蒂”臺風肆虐后的第二天,他便和很多家長一起自發前往兒子沈心田所在的廈門外國語學校海滄附屬學校,加入災后恢復重建的隊伍。“正是這次災后重建,讓兒子最直接和深刻地理解了感恩”,沈偉鋒說,大人們紛紛加入,恢復學校的原貌與秩序,孩子們也受到極大感染,這是一次奉獻精神的傳遞,也是主人翁意識的展示。 去年“莫蘭蒂”臺風過后,海滄區各校4萬多名師生和家長,因地制宜,用倒伏的樹木等為材料,制作了一系列雕塑、桌椅、玩具等,還利用樹枝制作成栩栩如生的工藝裝飾品。各校從收到的近5000件作品中遴選出部分優秀作品,設立在校園的空地上和墻壁上,這些都昭示出海滄人民面對天災絕不氣餒的重生力量。 走進北師大海滄附屬學校,在校園西南角,陳列著利用樹木、枝干、干果等材料創作的各類作品,它們構思巧妙、創意新穎,讓人眼前一亮。而難得的是,這些作品的取材全部是在去年“莫蘭蒂”臺風中折斷的樹木,這些手工和雕塑作品展示了師生們對海滄眾志成城抗災奇跡的贊嘆和留住抗災精神的愿望。 這些作品中,有的用倒伏樹干組成了“眾志成城”;有的在樹干上長出嫩葉寓意“重生”;幾根枯枝制作的木馬和長頸鹿在草坪上嬉戲,名為“和諧的一家”……它們無一不惟妙惟肖,栩栩如生。而去仔細了解這些作品的前身,人們會更加動容,它們多是在“莫蘭蒂”臺風中折斷的樹木、毀損的圍欄、倒塌的圍墻。 海滄區教育局相關負責人介紹,全區各校師生把這些臺風中被折斷的枯枝積攢起來,根據自己的想象去創作出新的作品,換一種形式呈現出新的“生命”,給人以啟示,也教育孩子們在災難面前不要恐懼退縮,只要有愛,就能創造人間奇跡。 不僅如此,海滄區還于今年1月14日組織 “莫蘭蒂”臺風災后重建作品制作冬令營,全區11所學校的130名小朋友參加活動。他們在老師的指導下,發揮自己的藝術想象力和動手能力,以災后廢棄樹木、瓦片等物品為材料,創作出木雕、軟陶、丙烯畫等各式各樣栩栩如生的手工藝品。這些手工藝品就地取材、變廢為寶,不僅物盡其用,而且還極具創意,師生們渴望通過這樣的行動讓抗災精神長“駐”校園。 在這些手工制品和雕塑背后,更應該讓人記住的正是海滄的抗災精神與故事,包括令人驚嘆的“一三七”(一天恢復主次干道通車、三天所有校園恢復開學、七天全面恢復生產生活秩序)“海滄速度”;包括有大愛、有品格、有力量的文明展示。抗災過程中,廣大師生家長所展示的主人翁意識和奉獻精神是文明的集中體現,也展示了海滄文化自信、文明創建的新內涵…… 文明創建仍在路上。當前,海滄正著力推進深化文明創建“十大行動”(文明風尚行動、文明禮儀行動、文明交通行動、文明經營行動、文明秩序行動、文明環境行動、文明餐桌行動、文明旅游行動、文明習俗行動、文明網絡行動等),力求在“耕讀文化”的滋潤下,進一步提升群眾素質,文明迎賓客。 (廈門日報) |
相關閱讀:
- [ 03-20]廈門海滄舉行親子義工體驗日 吸引60多對親子家庭參與
- [ 03-09]樹優良家風 海滄區啟動“親子義工體驗日”活動
- [ 03-05]義工志愿者齊聚海滄 學雷鋒志愿服務助力廈會晤
- [ 03-02]廈門會晤志愿行 海滄兩岸義工聯盟開展春運志愿服務
- [ 01-23]海滄兩岸義工聯盟連續第三年舉辦愛心年夜飯活動
- [ 01-23]廈門市海滄兩岸義工聯盟舉辦愛心年夜飯活動
- [ 12-28]廈門文明:海滄兩岸義工聯盟國際志愿者日特別行動
- [ 12-26]海滄兩岸義工嘉年華開幕 海滄小袋鼠市集正式啟動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