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門空管站氣象臺新的氣象觀測場信息化程度更高,大樓旁邊有標準的氣象觀測場,包括高聳的風向風速儀等設備
廈門晚報訊(記者 王東城江雨豐)古詩說“春云與地平”,隨著春雨季到來,廈門上空的陰云更多了,而且很多就飄在低空。“云中漫步”的感覺似乎很浪漫美好,但是對于專門負責監測機場上空氣象情況的人來說,這種浪漫卻隱藏著“殺氣”,因為多云、低云季節對飛行安全是一大威脅。
好在現在科技進步,空管站氣象臺也更加現代化。20日,廈門空管站新的觀測場正式“亮相”,新場地視野更好,機場整個跑道一覽無余。這個新的觀測場就像一只“千里眼”,時刻關注著老天的喜怒哀樂,保護著高崎機場航班起起落落的安全。而在“千里眼”的背后,有著許多鮮為人知的故事。
【背景數據】
降雨除塵,去年能見度為近十年最高
對于氣象人來說,知道云的“數量”和“高度”很重要,是摸清老天爺脾氣的依據。
在氣象學中,“云量”是指云塊占據天空的面積。要算云量多少,通常是將整個天空劃分為8個均等的區域,碧空無云或天空很少有云遮蔽的時候,云量記錄為“0”,而當云層遮蓋了一半天空時,云量則記錄為“4”。據空管站氣象臺數據,去年我市年平均總云量為5.5,與2012年同為近十年來最多,也就是說,在大部分時間廈門的天空都是濃云密布。
廈門空管站氣象臺也監測著云高的情況。近十年的數據顯示,3月份云高低于150米的次數最多,總共記錄到64天有出現云高低于150米的情況。
能見度影響著交通出行。根據高崎機場區域的氣象統計數據,2006年至2015年間,能見度的歷史平均值為9358米,去年平均能見度為10023米。據分析,這或許和去年降雨多有關系,降雨對空氣有“除塵”作用,使得能見度轉好。
廈門空管站氣象臺新的氣象觀測場信息化程度更高,大樓旁邊有標準的氣象觀測場,包括高聳的風向風速儀等設備。
在大樓中控室內,電腦屏幕上顯示著密密麻麻的數據,包括風速、風向和15秒的云高數據更新。這些枯燥的數字,進入氣象人的大腦,就變成了各區域的天氣實況圖。
【風云故事】
看到天邊云卷云舒,腦海中浮現的只有數據
聽見雷聲,觀測員蘇蕾就會立刻沖到露天平臺上,與老天“對話”。她憑雙耳迅速判斷雷聲的方向,觀察天空中的云朵,快速估算云層的高度、打雷的角度。接著,她又立刻跑回觀測室,將測算的數據立刻通報給塔臺并發送報文給相關用戶單位。
這一系列動作要在5分鐘之內完成,如果雷聲和雨量一直在變化,就得連續不斷地跑上跑下。她開玩笑說,每當這個時候,感覺自己就像個“女漢子”,風風火火沖進沖出。
積累了6年的觀測經驗,蘇蕾對于這些氣象數據可以信手拈來,不過在生活中也難免形成“職業病”。“可能我們比其他人少了一些浪漫。別人看到的是天邊的云卷云舒,我們腦海中第一時間浮現的都是數據和方位。”她說。
數值變化決定航班起降,老天變臉報文不停刷新
“航空天氣預報要求定點、定時、定量。”廈門空管氣象臺相關負責人說,所謂“定點”就是指具體區域(機場15公里范圍內);“定時”要求具體的時間區間,像起飛、降落時間的預報;“定量”要求天氣預報很準確,風向風速、云高、能見度都要有具體數值。
以前,高崎機場的航班量不算太大,氣象臺的工作人員在夜間可以稍微放松休息。現在航班密集,必須24小時緊盯著中控臺的顯示屏,稍有變動就要立刻轉達到塔臺,通報給機組。“以能見度為例,800米的時候可以降落,700米就不能降落了。”這位負責人說,這就要求觀測員必須準確得出觀測結果并及時通報。
大霧、大風和雷電是航班飛行的“大敵”,遇到這種極端惡劣的天氣,氣象臺就得不斷地“刷新”報文,有時候一小時內要發10份報送給塔臺,數值一點微小的變化都可能影響航班起降。
【天氣動態】
今明氣溫回升
周末寒風再起
預計最高氣溫將下滑到15℃
最低氣溫為12℃,體感較冷
“夜來春雨潤垂楊,春水新生不滿塘。”昨天,受到低空西南急流東移影響,全國南方地區都經歷了降雨過程。
昨天白天,我市也有飄雨,但是雨量微弱不計,基本以多云為主。正應了朝云暮雨的預測,入夜后雨落如線,總體雨量不大。昨晚11點左右,東渡狐尾山國家氣象站的降雨量為2毫米左右。
今天上午雨水漸歇,預計今明兩天午間最高氣溫又將回升到20℃以上,天氣以多云為主。這兩天濕度大,氣溫略高,是容易霉變的天氣,居家要注意防霉工作。
周末我市將再度迎來較強冷空氣,預計最高氣溫將下滑到15℃,最低氣溫為12℃,加上陰雨天氣,體感會比較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