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門理工學院鼓勵學生回家過年,布置親情作業,發放親情紅包……
福建日報訊(記者 楊珊珊)“被你的親情故事所感動!加油小黑!廈門理工也是你的家,我們都是你的親人,讓溫暖親情不停傳遞”“別樣的成長,給樓主摸摸頭,加油”“陳金藤加油,每天都是美好的一天”……
寒假結束返校后,廈門理工學院2015級國際教育學院學生陳金藤向學校的微信平臺“廈門理工e起來”投了稿,這篇名為《特殊的家 特別的愛》的親情作業收到了許多來自同學和老師的評論,收獲了滿滿的關心和鼓勵。
14年前,兩場突然變故讓陳金藤失去了雙親,但在成長的路上,許多親人、朋友和“陌生人”給予了他幫助。文章的最后,陳金藤寫道:“爸媽不在,我無法完成對他們的‘親情作業’,但有這么多愛我的親人,這么多不是親人恰似親人的人給了我無私的關愛,溫暖的照拂,我同樣是幸運的。”
“以前從來沒有告訴過別人關于自己的家庭情況,但是這次的親情作業給了我一個平臺,讓我有機會對所有關心我的家人、叔叔阿姨、朋友、老師、同學說聲:‘謝謝你們!’”在采訪過程中,這個略帶羞澀的樸實小伙子一直努力綻放笑容,他說,敞開心扉后才發現老師和同學并沒有用異樣的眼光看待自己,而是給了他更多鼓勵和溫暖,“親情作業”讓他越過了心里的一道坎。
“親情作業”是廈門理工學院的“特產”,在寒假前,學校就向學生們發出邀請,歡迎學生們將假期陪伴家人、和家人互動的感動瞬間用筆頭、鏡頭記錄下來,向學校微信平臺投稿,優秀的作品在平臺里的“我的‘親情作業’”欄目中分享。
今年,廈門理工學院的“一日e仔——我的親情作業”征文活動共收到師生投稿70多件,推送了14篇飽含親情溫度的文章,和4萬多的“e粉”共享。
在親情作業《我陪你長大 你陪我到老》中,數字創意與傳播學院2016級學生王雅楠講述了十八歲的自己和八歲的弟弟“王小赫”之間的親情和友情故事。
“我的爸媽和朋友們都覺得很新奇,說還有這樣的寒假作業,覺得學校很有心。”王雅楠說。
“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就重視家庭、看重親情。”廈門理工學院黨委書記黃如欣說,“廈門理工學院歷來看重對學生的親情教育,2012年以來更是開展多種教育形式,采用潤物細無聲的教育方式,讓學生更密切地感悟親情、家風家教,成長為富有人情味的社會人才。”
在如何開展親情教育上,學校費了不少心思。為了鼓勵學生們回家過年,學校開展了“回家過年,e仔買單”活動,專門設立了10萬元的“親情紅包”,通過分期刮獎的方式,為200位回家過年的學生報銷最高500元額度的往返路費,累計吸引了22403人次參與。
學校還在微信平臺上安排了學生喜愛的、極具廈理工元素的“春聯征集令”與“除夕搶紅包”等活動。1500余名才華橫溢的“e粉”熱情參與對聯創作,與理工和“親情作業”相關的妙句佳對在留言區引發了高人氣。
除了“一日e仔——我的親情作業”欄目,在廈門理工學院的微信平臺上,學生們將回家旅途見聞與家鄉的年味、年俗,回家過年、親情陪伴的體會與感觸,以圖文的形式隨時發表在了“快樂假期”欄目中,校生聯系不斷線。
令人矚目的是,今年寒假學校以官方微信平臺“廈門理工e起來”為主要陣地開展親情教育,收獲了51余萬人次的總訪問量,在校內形成了熱烈的分享氛圍。
將親情教育貫穿到學校的育人細節中,用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潤物細無聲”。據學校黨委副書記林志成介紹,每年9月開學時,學校還會將《致新生家長的一封信》隨同錄取通知書寄給新生,主動向新生家長發出“親情陪伴”的邀請,歡迎家長來學校陪伴孩子入學體驗親情旅行,并見證孩子成長路上的這一重要經歷。
盡管許多高校提出“鼓勵學生自己來報道,謝絕家長陪同”,在林志成看來,學生獨立與否,與開學時是否有家長陪同,并沒有邏輯關系。他說,學校希望學生們不會因為長期遠離父母而忽略親情,在今后的大學生活中,他們給父母的不僅僅是“飯吃了,澡洗了,在宿舍”三句話,還有濃濃的親情關懷。對于家長,也希望他們對孩子除了“吃飽,穿暖,注意安全”的囑咐外,能夠與孩子共同分享更多成長過程中的苦與樂、悲與喜。
“大學是一個培養人的地方,我們希望學生不僅學業優秀、技能出眾,更要有對家庭、家人的責任感和愛。”廈門理工學院校長陳文哲說,只有具有濃烈親情觀念的人,才能體恤他人,為國家和民族有所奉獻。親情教育正是為了實現“愛的傳遞”,在有機融合家、校、社會的過程中,培養學生成為陽光、健康、有責任,具有良好的家國情懷的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