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浪嶼民間歷來有“黃山洪海”(或“洪山黃海”)的傳說,古時候鼓浪嶼的山地海灘大多為黃氏和洪氏開發。曾有說法,明成化年間(1465年—1487年),角尾錦宅村黃氏家族已來到嵩嶼李氏族人的故地繁衍生息,在小溪邊建立種德宮,從家鄉帶來供奉保生大帝的傳統。 為何后來種德宮會向北遷呢?原來,當時除了錦宅黃氏,在鼓浪嶼的北面,燕尾山與大石尾山的夾角海灣處,也早有另一支來自石潯的黃氏族人停船上岸,在兩側山腰上建房安居。這處天然的海灣面北背南,背對出海口,故得名“內厝澳”。比起“面包石”旁的小溪邊,內厝澳海灣的視野更開闊,港口更大,吸引錦宅黃氏陸續往此遷徙,兩支黃氏族人逐漸融為一體,合為內厝澳村落。 隨著居住中心北移,人口增多,房屋從山腰蓋到海邊,內厝澳東路、內厝澳西路(今合并成內厝澳路)便以房屋走勢形成,內厝澳的范圍逐步擴大。清咸豐年間,種德宮不幸被毀,居民們遂將新址放在擴大后的村落中心坡地,今內厝澳路上。舊址遺跡被稱為“舊庵”,小溪才被命名為“舊庵河”。內厝澳的區域范圍基本固定,延續至今。 【鏈接】 “金帶水” 有典故 相傳源于南宋幼主趙昺 鼓浪嶼美華沙灘浴場附近的海域被稱為“金帶水”,相傳這與南宋幼主趙昺相關,進一步佐證鼓浪嶼的歷史可追溯至南宋時期。 那時,面對蒙古軍大舉進攻,南宋王朝風雨飄搖,還是孩子的南宋皇帝只能不斷南逃。1278年,南宋最后一位幼主趙昺于福州即位。幼主在大臣們的護送下,曾在廈門島上住了一段時間,繼續南下。 傳說,趙昺君臣航行至美華沙灘浴場附近的海域時,風云突變,風大浪急,幼主嚇得驚慌失措,只能把腰圍的金帶拋入海中,企求龍王等神仙保佑。不多時,金帶沒入海中,海面果真平靜了,趙昺君臣化險為夷。這一海域自此便有了“金帶水”這一稱呼。 |
相關閱讀:
- [ 01-20]"好支書"程明仙 600年古村落里的領頭人
- [ 08-11]閩臺攝影師聯展15日廈門開幕 光影再現兩岸消失村落
- [ 09-14]“內衣大盜”掃蕩村落 多戶人家女式內衣褲頻繁丟失
- [ 04-28]結束50年沒水喝困境 廈門島內兩村落通上自來水
- [ 03-31]烏石浦舊村落“SM商城”進駐
- [ 12-05]10個電力增容工程一直受阻 面臨進村落地難
- [ 10-15]新垵古厝韻味悠遠 福建紅磚古民居村落完美呈現
- [ 11-01]金山街道舊村落搭上“島內提升”快車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