樸素粗獷的薯茛衫,透著海島漁民的生活習性;絲線將竹梢末節,串成了這件晚清細竹節背心,古人的手藝讓人震撼;鱟殼做成的“鱟勺”,曾是閩南鄉間大廚手中翻飛的“神器”,美味佳肴由此飄香;還有墨筆勾畫的宋代“床母”崇拜神像、晚清科舉書童挑的行囊、蝙蝠造型的閩南建筑構件和守望海峽兩岸的“風獅爺”…… 這場展覽,由清一品牌創始人鄭清兒邀請閩南收藏家王建育共同完成。歷時5個月,跨越廈門、漳州、泉州、臺灣,從征集到的200多件藏品中,精選了百來件出展。 舉辦此次展覽,主辦方更是希望讓更多人了解閩南本土文化,建立傳統文化自信。 現場吸引了百名市民朋友到場觀展。市民感嘆,小時候的記憶,在這里全部翻涌回來了,這就是“看得見的鄉愁”。 此展覽為期兩個月,截至6月15日。其間,清一家舍還將邀請閩南文化專家,舉辦南音雅集和閩南語講座等。 為方便市民前往觀展,展覽開放時間為:每天上午9點30分至晚上8點30分,免費開放。 展覽地點:廈門市思明區龍山南路84號龍山文創園一號樓清一家舍。 特寫 百衲童衣,閩南人的知恩圖報 現場,一件打滿補丁的童衣,吸引了眾人駐足。閩南收藏家王建育介紹,這叫百衲衣。舊時風俗,常生病難養育的孩子,起賤名、吃千家飯、穿百衲衣,才能祛病化災。穿百衲衣,其實就是挨家挨戶討一塊布頭布尾,千針萬縷地縫制成衣裳穿上,相當于“護身符”。 穿百衲衣的孩子長大后要還布報恩,還一塊能做衣服的布。索之碎布、報之匹料的百衲衣風俗,也體現了閩南人的知恩圖報,“滴水之恩,當涌泉相報”。 |
相關閱讀:
- [ 03-13]故宮博物院廈門鼓浪嶼展館5月開館 藏品未公開展出
- [ 11-05]藏品講老廈門故事 108年前美8艘巡洋艦到訪廈門
- [ 09-11]西班牙領事館舊址化身博物館 藏品600多件金銀器
- [ 08-18]古玩圈套路太深:藏品沒成功套現, 反而被“套”
- [ 08-14]英國博物館藏品木乃伊“登鷺” 今起對外開放
- [ 08-12]奧運開始奧運藏品卻跌了 因花樣太多數量太大
- [ 08-11]古埃及木乃伊順利入境廈門 247件藏品將在鷺島展出
- [ 05-14]藝術廈門5月20日開展 “寒江雪”600件藏品亮相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