負面纏身的校園貸 “一顆老鼠屎壞一鍋粥,現在是很多老鼠屎,這鍋粥更是壞得沒救了。”說起接連不斷的校園網貸負面消息,曾經的從業人員汪先生還有點悻悻然。 在汪先生看來,校園網貸本應是個不錯的新業態,既可快捷解決大學生的消費、創業等資金需求,又能讓橫沖直撞的民間資金有個出路。但經過兩三年的發展,不良業者讓這塊業務的發展走了樣。 汪先生總結,校園網貸的負面消息,主要反映了三個方面問題。 首先是高昂的利率。一些小的校園網貸平臺,利息按天收取,每天0.1%的利率的話,年化利率就達到36.5%,而且,逾期費率也是不得了,高的達2%、3%。 其次,風控能力低下。僅憑大學生的一些證件、個人信息就放貸,卻不顧慮學生的還款能力、信用狀況,以及其是否在其它平臺重復借貸等情況。 最令大眾反感的是極端的催收手段。比如,催收機構反復撥打電話,在學校公開場合貼大字報,特別是“催款裸照”尤令人發指。 “媒體不斷曝光校園貸的負面消息,學校和家長越來越警惕,更重要的是,監管方面也出手了,這塊業務就不那么好做了。”汪先生說,現在很多平臺都停止了校園網貸業務,或是轉型,或是升級,做高學歷青年工薪族的業務。 監管重壓下的校園貸 汪先生所說的監管出手,是指去年4月份,教育部與銀監會聯合發布《關于加強校園不良網絡借貸風險防范和教育引導工作的通知》,明確要求各高校建立校園不良網絡借貸日常監測機制和實時預警機制,同時,建立校園不良網絡借貸應對處置機制。8月份,銀監會在《網絡借貸信息中介機構業務活動管理暫行辦法》新聞發布會上,明確提出“停、移、整、教、引”五字方針,推動整改“校園貸”問題。 在負面不斷、監管重壓之下,陸續有校園貸平臺暫停業務或轉型。 “名校貸”平臺就宣布,將于今年7月1日暫停新增校園網貸業務,轉向校園公益事業,且已進行了品牌升級,推出了“名校貸白領版”。此外,網絡借貸平臺“我來貸”也宣布關閉校園市場;“趣店”退出校園分期市場,“優分期”宣布進軍非校園消費金融市場…… 網貸之家的數據則顯示,截至今年2月底,全國共有74家互聯網金融平臺開展“校園貸”業務,主要為消費分期平臺和P2P網貸平臺,比2015年的頂峰時期減少47家。此情此景,令人不禁聯想到2009年前后,瘋熱一時的大學生信用卡,也是因類似情況而迅速退潮降溫。
|
相關閱讀:
- [ 04-04]廈門在全國率先啟動 網貸平臺備案管理工作
- [ 03-01]網貸資金存管指引落地 廈網貸平臺面臨新一輪洗牌
- [ 02-15]廈門近日出臺全國首個網貸機構備案管理辦法
- [ 02-14]廈門出臺網貸機構備案管理辦法 合同須電子化并存證
- [ 02-13]廈門出臺辦法 網貸機構合同皆須電子化并存證
- [ 11-17]互聯網理財風險向廈市民提示:網貸超高收益或賠老本
- [ 10-15]廈門P2P網貸“傍上”銀行 保證資金安全提升投資者信任度
- [ 09-06]廈門一學生把“臉”借給同學網貸 后背債30多萬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