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緣起】 游客問了一句話,激發他復燒珠光青瓷的念頭 說起汀溪窯址,莊友誼不陌生。小時候,他和小伙伴經常到汀溪水庫邊玩耍。莊友誼說,那時候,他們還在水庫邊撿過一些瓷片,尤其喜歡拿它們來打水漂。 長大后,莊友誼才知道,他兒時打水漂的瓷片原來就是珠光青瓷殘片,而這些殘片有著輝煌的歷史。于是,莊友誼開始有意收集珠光青瓷標本。2001年,正在讀大學的莊友誼偶然在古玩市場看到了一些似曾相識的瓷器。這些瓷器跟他小時候在汀溪水庫玩耍時看到的瓷片,幾乎一模一樣。但當他與其他人聊起珠光青瓷時,卻發現它的知名度有限,甚至連很多本地人都不知道。 2010年,莊友誼在旅游行業工作,經常被游客問及:“廈門的伴手禮是不是只有餡餅?”這讓莊友誼萌生了復燒珠光青瓷的念頭,他希望把珠光青瓷做成廈門特色伴手禮。 莊友誼曾經開過瓷廠,生產瓷器禮品,對于制作瓷器,是輕車熟路。但對于珠光青瓷,他就一頭霧水了。 【嘗試】 投入十幾萬元打水漂,專家指點重新尋找思路 剛開始,莊友誼查閱大量文獻,但找到不過是“以前青瓷用草木灰”等語焉不詳的記載,究竟是用什么草、什么木,完全沒有頭緒。莊友誼還摔破收集的標本,查看里面的秘密。雖然他認定以現代的技術制作珠光青瓷,肯定沒問題,但他也坦言:“復燒珠光青瓷之路,不知道盡頭。” 從2010年有了復燒珠光青瓷的念頭開始,莊友誼花了整整11個月時間,燒了200窯以上、數萬件樣品。但樣品都跟珠光青瓷的枇杷黃效果不一樣。不斷嘗試就意味著不斷花錢,莊友誼投入的十幾萬元跟著打水漂。 2011年,莊友誼終于燒出了有枇杷黃效果的珠光青瓷樣品,但專家認為,樣品做得太精致了,缺少珠光青瓷本身所帶的質樸氣息。莊友誼開始反思,古代的生產力不像現在這么發達,窯燒肯定是就近取材,不可能到幾百幾千公里外去運載胎土。 如此一來,莊友誼縮小取材范圍,就在汀溪窯址周邊重新取材、研究配方、請教專家。他和工人不斷試驗不同的溫度,并調整配方比例。有時,他在工廠一待就是兩三天,柴燒時,基本上接連兩天都不能睡覺。原來,柴燒時的火倉與窯倉是分開的,窯必須循序漸進地升溫,還要注意火力、風向等,而這些只能依靠目視判斷。 |
相關閱讀:
- [ 12-09]男子復燒出廈門同安珠光青瓷 傾其所有從未放棄
- [ 06-20]到同安賞珠光青瓷 見證千年“海絲路”
- [ 06-19]廈門同安珠光青瓷名揚世界 見證千年海絲之路
- [ 01-23]中國古代北方青瓷代表來了 耀州窯精品展亮相廈門
- [ 08-07]江頭社區近距離接觸珠光青瓷 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
- [ 03-27]大師陶瓷名作同安文化館內展出 珠光青瓷重現人間
- [ 07-30]廈門同安12名知名畫家“拾柴” 復興同安窯系青瓷
- [ 01-12]同安汀溪欲造"珠光青瓷"產業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