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凍魚”原來是瀕危魚類錘頭鯊 去年6月,廈門海關查獲了一批準備出口韓國的凍品魚貨,這批以一般貿易方式申報出境的凍品魚重量為4762千克,貨值近5萬美元。盡管凍魚的形態并不完整,胸鰭、尾鰭和第一背鰭都已被去掉,但海關人員在查驗時認為,這批魚貨很可能是被禁止進出境的一種鯊魚,而出口企業卻并未按法律規定辦理相關手續并如實申報,廈門海關緝私分局隨即依法立案,對企業涉嫌走私的行為展開調查,并委托福建海洋與漁業司法鑒定中心對涉案貨物進行物種鑒定。 鑒定人員通過仔細對比魚貨的形態特征,確定被抽檢的樣品“凍魚”就是被列入《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附錄Ⅱ的錘頭鯊,并于近日向委托單位提供了完整的鑒定報告。福建海洋與漁業司法鑒定中心相關負責人表示,完成此次物種鑒定的工作人員具備非常豐富的海洋生物學分類及形態知識,在看到樣品的第一眼就基本可以確定魚類品種,而他們的“火眼金睛”實際上在許多物種鑒定方面都起到很大作用,在福建省內最常見的就是辨別紅珊瑚,“不是紅色的就是紅珊瑚,當執法部門把疑似紅珊瑚的樣品送來時,我們主要從形態學方面進行辨別鑒定。” 鑒定過程有時往往需要很長時間 事實上,對海洋生物的生態學鑒定是海洋與漁業各類型鑒定工作中難度較低也最為日常的一項,對鑒定人員而言,難度最大的當屬海洋與漁業水域各類事故鑒定。 福建海洋與漁業司法鑒定中心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以船舶漏油事故損失鑒定為例,鑒定人員首先必須對事發海域的海水、沉積物、死亡魚類等進行大量采樣,其中的難點在于如何確定養殖產品的死亡是由事故直接引起的以及對事故影響的范圍及程度進行確定,這至少需要數百個數據的支持,甚至還要通過計算機模擬海洋潮流走向來判斷事故影響。而鑒定過程中最復雜的則莫過于評估事故對海洋造成的遠期影響,這需要來自不同專業的鑒定人員開展多學科配合,整個鑒定過程往往需要持續幾個月到一年的時間。 |
相關閱讀:
- [ 04-20]廈門海關搭建查驗補貼申訴平臺 讓惠企改革真正落實到位
- [ 04-06]涉嫌走私成品油逾2億元 廈門海關勸返10名逃犯
- [ 04-05]廈門海關兩年15項監管創新制度被評估為全國首創
- [ 03-30]太原海關原關長吳海平出任廈門海關關長、黨組書記
- [ 03-29]男子留學帶回的特產竟是狼皮 入境即被廈門海關查獲
- [ 03-28]廈門翔安火炬產業區誕生首家海關高級認證企業
- [ 03-27]27桶危險化學品 竟冒充鞋底出口被廈門海關查出
- [ 03-24]從一句話揪出2億元大案 廈門海關摧毀4個犯罪團伙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