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烏烏,卜落雨,阿公仔夯鋤頭仔卜掘芋……” 還記得這首《天烏烏》嗎?經過長期積累和流傳,用方言口口相傳的閩南童謠,形成了生動活潑而又耐人尋味的地方文化。如今,這些一度被遺忘在歲月角落的童謠,再度在我們耳邊唱響。
4月28日,在“耕讀在新陽,家風家訓傳”系列活動之“百味童玩·十方童謠” 舞臺活動里,大小朋友跳著皮筋,誦著十方童謠。她們唱著、笑著,把耕讀的種子播撒在新陽大地,也帶給了在這片熱土上生活的14萬新老廈門人。
閩南童謠表演《天烏烏》
十方童謠傳承耕讀夢
每個人的童年記憶里,總有那么幾首朗朗上口的童謠,它是傳統智慧和民風民俗的凝練,映照時風又穩接地氣。童年的歌謠,就像姥姥的叮嚀、奶奶的關愛,溫暖了我們的幸福童年。海滄新陽街道轄區28平方公里,擁有14萬新老廈門人。作為全海西最密集,最多元的城市化進程范本,新陽街道正以區域精神、現代理念,傳承家風家訓精神,激蕩新時代意義。
在新陽街道相關負責人看來,“童謠是一個柔軟又明亮的切入點,可以串聯所有人,不管是新陽街道居民,還是新老廈門人,童謠的念唱,像窗沿懸掛的風動鈴鐺,在叮咚作響時,溫暖心靈。童謠的念唱還將喚醒人們對中國傳統耕讀文化精神的發掘,和對家風建設的重視。”記者了解到,從三月底起,新陽街道通過線上線下廣泛征集十方童謠(指四方童謠,各個地區、各種方言的童謠),征集活動吸引了新老廈門人的熱情參與,短短半個月就征集到了一百多首來自全國各地的童謠。
此外,活動還鼓勵新陽“新老廈門人”將童年元素和童謠進行結合,創作豐富多彩的節目,通過線上展示,線下表演的形式加以宣傳。于是,在“百味童玩·十方童謠” 舞臺活動現場,新陽新老廈門人帶來了形式多樣的童謠表演。糅合了新陽韻味及人文特色的童謠,韻腳獨特,念起來朗朗上口,聽起來溫暖心頭;來自江蘇、山東、四川等地的新廈門人唱起了一首又一首方言童謠,勾起了人們對家鄉的思念和童年的回憶。
王健華一家用四川方言哼唱四川童謠《打鐵》
童謠中凝練耕讀的精髓
“張打鐵,李打鐵。打把鐮刀送大伯,大伯留我歇……” 舞臺上,新廈門人王健華帶著女兒、外甥女用四川方言哼著四川童謠《打鐵》。“這是我老家的童謠,從小我就會誦讀了。現在的孩子對傳統文化的認識不多,帶著孩子一起學習家鄉的童謠,時光仿佛回到了小時媽媽教我童謠的場景。我希望讓孩子從小懂得孝道,有一顆善良的心。” 王健華說。
一百多年前,一首有關新垵僑鄉的閩南童謠在民間傳唱,傳至漳州、泉州等地。活動現場,福建省“非遺”保護項目新垵五祖拳代表性傳承人邱靖娜向大家分享了這段有關僑鄉的回憶。“新垵村是著名的僑鄉,新垵紅磚古民居、新垵五祖拳是耕讀文化的碩果,這些體現了新垵先輩勤勞自強、好學文明、愛國戀鄉的耕讀精神。這首閩南童謠沒有名字,可它講述新垵僑鄉的往事,弘揚本土耕讀文化,鑄就美好家風社風具有很重大的意義。” 邱靖娜說。
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童謠中凝練了耕讀的精髓,它傳唱好的民風民俗,好的家風家訓,是不同年代民間傳承的文化精髓。本次活動征集了全國各地的童謠,并加以展示,讓新廈門人把家鄉的優秀文化帶過來,也讓新廈門人浸潤在新陽本土文化中,讓他們融入當地文化中。
邱靖娜向大家分享新垵童謠
本土文化融入家風建設
本次活動由海滄區新陽街道黨工委、新陽街道辦事處主辦,海西晨報社承辦,是“耕讀在新陽,家風家訓傳”系列活動之一。“耕讀在新陽,家風家訓傳”———“曬家風,亮家訓”活動著力打造“五個一”精品工程,包括一個有思辨性,有互動性的“曬家風,亮家訓”啟動儀式;以中國傳統節日為主線,打造一組常年的系列家風家訓主題活動;打造一臺“傳承家風家訓,凝聚新陽精神”的總結會演;評選一系列以文明傳承,弘揚家風家訓為主線的特色家庭;建立一組家風家訓展示陣地等,將傳統精髓與現代理念有機結合,將本土文化融入家風建設,吐故納新,與時俱進,涵養新時代的良好家風。
當前,新陽街道正在以社區互動為龍頭,以社區書院為平臺,陸續開展“家風家訓”主題系列活動,將本土文化融入家風建設,引導轄區被征地農民和海域退養漁民轉型為新型職業農民,不僅在思想上為農民樹立轉產就業的信心,還指導他們學會自主創業,以勞動致富、以崇文啟智,進一步促進新時代良好家風的形成。
“耕讀傳家久,詩書繼世長。”在新陽,越來越多的人以夢為馬,不負韶華,而夢的起點是他們對耕讀生活的懷念與鐘情。(海西晨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