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分類達人”將垃圾分類融入生活
陳寶英將垃圾分類融入生活
姓名:陳寶英
身份:前埔北社區居民
心聲:希望垃圾分類能夠從“要我做”,到“我要做”
海西晨報訊(記者 雷妤)最近,“垃圾分類”成為熱詞。在前埔北社區,60多歲的陳寶英,被稱為社區“垃圾分類達人”。五六年前,當大伙對垃圾分類還不太熟悉時,陳寶英便在家中嘗試垃圾分類。
對許多人來說,垃圾分類不難,難的是將它融入生活。這些年,陳寶英不僅自己將垃圾分類,還帶動家人一起進行垃圾分類。
小區垃圾臟亂觸發靈感
垃圾分類走進陳寶英的生活,源于多年前一次經歷。陳寶英告訴記者,小區里的流浪漢把有用的東西帶走,沒有用就扔在垃圾桶旁,原本干凈整潔的小區變得十分臟亂。
“如果我把有用的東西和沒用的分開,會好點嗎?”垃圾分類是一項不大不小的工程,這意味著,每次丟垃圾,陳寶英都要思考如何對它進行分類。為了簡化,她把垃圾分為可回收和不可回收。
陳寶英發現,真正開始垃圾分類后,可回收的垃圾占絕大部分。陳寶英家特地準備兩個垃圾桶,每次集到一箱可回收物品后,她就把它們送給小區的保潔員。
不僅如此,垃圾分類還改變了她的生活方式。為減少制造廚余垃圾,陳寶英總是按需做飯,盡量每頓飯都吃完,不剩飯菜,“很多人都喜歡多做點,我是寧愿少吃點,也不要因為多做飯而造成浪費”。
全家人一起垃圾分類
久而久之,生活在一起的老伴、女兒女婿也養成了垃圾分類的習慣,連讀小學四年級的孫女,也懂得對垃圾進行分類。
“不久前老師問我孫女在做什么公益,她說在撿垃圾。”對此,陳寶英覺得,長期耳濡目染,垃圾分類已經融入孩子的生活中。
雖然是公認的“垃圾分類達人”,但陳寶英認為,自己離真正的達人還有一段距離。她告訴記者,早期她對垃圾分類并沒有那么細致,只分為可回收和不可回收,但現在垃圾被分為了四大類:可回收、有害垃圾、廚余垃圾和其他垃圾。對于她而言,如何對垃圾進行分類,還要再學習。
“垃圾分類不能單靠一小部分人,而是要整個社會動起來才會有效果。”陳寶英說。記者了解到,思明區正在大力推廣“垃圾分類不落地”行動,其中,前埔北社區打算將前埔健身公園廣場打造成垃圾分類主題公園,并在社區廣泛開展垃圾分類活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