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臺意義:助力社會人文精神提升 基于信任,邵東強的共享空間一個 接一個地落地生根。但在他的心里也曾有過顧慮。 “原先的空間都是面向一定范圍內相對熟悉的群體,‘路燈計劃’卻要向整個社會開放。”邵東強說,他一開始也擔心這樣的空間能不能維護好,但是,事實讓他打消了顧慮。 24小時不關門,這里的東西不但沒少,反而多了。邵東強發現,這個共享的空間常常能收獲不小驚喜——有人自己做了手工藝品,送到這里與大家分享,有人把家里的舊書捐到了這里,還有人主動提供起了免費的茶葉、鮮花。 越來越多的人像邵東強一樣把單純的喜歡和真誠的奉獻帶到了這里。志愿者洪慧萍每周都會抽出幾天時間到“路燈計劃”打掃衛生,為不小心“闖入”這里的陌生人做義務的講解員,讓更多人知道“路燈計劃”的故事;在軟件園上班的小林主動承擔起了空間的活動策劃工作,將這個共享空間搭建成一個分享的舞臺;小果和四不先生也會時不時為空間添補一些物件,維護空間的整潔…… “廈門讓我看到了文明的力量。”邵東強說,正是這樣的力量,給了他更多的信心。今年“五一”假期,他將廈門大學新聞傳播學院趙潔老師的生活美學藝術作品展引進到了“路燈計劃”,并以此為契機,首次開放“路燈計劃”后半部分60多平方米的“守護區”,將共享空間進一步拓展。 “一場有煙火氣的美學畫展,讓美學走下‘神壇’,成為觸手可及的生活一部分,”在邵東強看來,他理想中的共享空間絕不僅僅是空間上的概念,它還包括給人更高層次的文化和精神的共享。 借由“路燈計劃”這個共享平臺,一場畫展、一次分享會,或者是一次讀書會都能傳遞更多的正能量,人們能在這里得到不僅是身體的庇護,還有精神的提升。“接下來我們還會尋找合適機會,舉辦更多這樣的文化活動,但前提是以公益的形式,因為‘路燈計劃’是純粹的。”邵東強說。 |
相關閱讀:
- [ 04-19]廈門600米長火炬東路十幾年沒裝過路燈 夜間漆黑難行
- [ 04-19]廈門路燈改造人行道上地磚被“破開” 回填應及時
- [ 04-06]33年修裝路燈超過十萬盞 走街串巷為百姓送光明
- [ 03-15]被當路燈架慘遭“捆綁” 廈門行道樹遇上“花式虐待”
- [ 01-05]“量身定制”20盞路燈照亮同安農村孩子放學回家路
- [ 01-05]陳清洲:執著奔走為平安點亮路燈
- [ 12-28]海滄濱湖北三路車輛多路燈昏暗 行人沒有安全感
- [ 12-19]陳清洲:執著奔走為平安點亮路燈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