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浪嶼是一個僅有1.87平方公里的彈丸小島,卻薈萃了風格各異、中西合璧的上千座建筑,被世人贊為“萬國建筑博物館”。細讀這些建筑,可窺見其背后所蘊藏的僑民鄉愁記憶。圖為海上花園鼓浪嶼航拍全景圖。思明區委宣傳部供圖 新華網廈門5月12日電(王凡凡 劉默涵 實習生林千琦)“無論是第一次登臨它,還是最后一次告別它,在鼓浪嶼這個中國最美的地方,第一個給你造成強烈視覺沖擊的最美影像是建筑,最后一個留在心目中的最美印象,還是建筑。”這是著名作家、廈門大學教授林丹婭在其著作《鼓浪嶼建筑》中,對鼓浪嶼的贊嘆。那天,撇開匆匆人群,記者漫步在鼓浪嶼的一條條小巷里,細細觀看路過的一幢幢別墅時,這句話在腦中一閃而過。 的確,一個僅僅1.87平方公里的彈丸小島,竟薈萃了風格各異、中西合璧的上千座建筑,是完全有資格令人嘆為觀止并被贊成“萬國建筑博物館”的。那純閩南特色的紅磚瓦厝――大夫第、中國式西洋建筑――金瓜樓、異質文明的嵌入者――英國領事館、廈門唯一的哥特式教堂――天主堂等,一起疊立在島上,構成了一幅獨特的畫面,并且,沒有任何的違和感。 根據相關資料,鼓浪嶼的建筑歷史并不長:800年前它還是一個荒島,直到明代中期才變成“一個略顯繁盛的集鎮”。1841年尤其是廈門成為通商口岸后,由于其優越的地理、氣候、風景以及其他宜居條件,前來廈門的外國人把它作為定居或暫居的首選之地,島上才開始出現異國風情的各種建筑。 “但是,鼓浪嶼現存的建筑有70%左右卻是20世紀初至二三十年代建造的,其中95%是僑房。”一直致力于鼓浪嶼歷史研究的文史專家吳永奇告訴記者。 其時,由于擁有較為先進的教育、醫療條件,加上建自1903年的自治式管理體制,鼓浪嶼成了人們心目中的“伊甸園”,吸引著東南亞一帶大批事業有成的華僑前來。短短20多年時間,華僑僑眷在島上興建的別墅就超過1100幢。 “所以,鼓浪嶼的主題是華僑文化。” “閩在海中”,特殊的地理條件和文化基因,養成了福建沿海男子“飄洋過海闖天下”的個性和情結:遠方永遠吸引著他們。只要一有機會,親友或村人就會成群結隊前往異國他鄉,討生活、做生意、創事業。他們能忍住艱難困苦、孤獨寂寞,卻忍不住內心的強烈渴望,那就是有一天能“衣錦還鄉”,回到留有自己“搖籃血跡”的“祖地”,“蓋大厝、娶新婦”,庇蔭親友,光宗耀祖。所以,凡是在僑居地能看到的新奇的、美好的、先進的事與物,都恨不得立刻“打包速遞”回鄉分享,大到城市治理模式、企業運營體制,小到罕見的水果、獨特的玩具。因此,生活在福建沿海的人常常會遇見一些極有戲劇性的事情,比如圍觀打籃球,一聽裁判吹哨,就齊聲喊“奧賽”,卻不明白“奧賽”只是“球出界”,是“閩南化英語”的說法。 而鼓浪嶼便是這種個性與情結的一次集體大爆發。 在《理想年代——鼓浪嶼建筑的融合之美》一書中,記者了解了島上幾座代表性僑建的前世今生。 圖為黃家花園(又名中德記)內,一株老榕樹在靜默無聲中與別墅相依相偎。新華網 劉默涵 攝 圖為黃家花園航拍圖。黃家花園又名中德記,由中樓、南樓與北樓組成,有“中國第一別墅”之稱。新華網劉默涵 攝 黃家花園。由中樓、南樓與北樓組成,有“中國第一別墅”之稱。它的建造者黃奕住原籍泉州南安,17歲時帶著一套理發工具到南洋,成為當地人熟知的“剃頭住”,后來改做土產雜貨和糖棧生意,最終成為印尼爪哇四大糖王之一,總資產逾300萬印尼盾并進入《世界商界名人錄》。1919年,黃奕住攜款定居鼓浪嶼并開始在廈門、上海等地廣泛投資。 從總體布局看,黃家花園是中式的:中間一幢為正樓,兩邊配樓以中間為軸線完全對稱,正是中國“左昭右穆”的古代宗法制度觀在建筑上的體現。但從個體特別是最后建的中樓來看,卻又很難確定它具體屬于哪一種風格,如果說“斷裂的山”是巴洛克風格,“柱式的處理”是模仿法國、意大利,那么,內部四面回廊、雙向步階、剁斧凹槽廊柱、大理石樓梯、紅楠木家具、青銅鏤花的壁爐等,則是各種風格的雜糅,豐富而新穎。 海天堂構。由五幢各具特色的建筑組建而成,堪稱中西方文化結合的典范之作。由于其門樓是典型的中國傳統式樣,重檐斗拱、飛檐翹角,而方形廊柱卻又紅磚順砌,透露出古希臘柱式的優雅高貴,因此也常被說成是“穿西裝戴中式帽”,更被報道描述為“中西雜糅中透出和諧的異樣之美,莊嚴氣派里彌漫著讓人著迷的、檀香般的清幽雅致。” 海天堂構的建造者是晉江籍菲律賓華僑黃秀悢及其同鄉好友。黃秀悢出生于中國傳統的耕讀世家,自幼受中國傳統文化影響頗深,在1921年建造海天堂構之前,他已在海外奮斗了20年,回國定居也已有22年之久,這些經歷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到他后來的治宅基調:中西合璧,滿足多層次需求為上。 番婆樓。落成于1927年番婆樓是盡人子之孝的典范之作,其建造者為晉江籍菲律賓華僑。當年,身為人子的許經權為生活所迫,離開雙親遠赴菲律賓。經商致富后,曾把老母親接到菲律賓,一心想讓她過上好日子,以補償多年未能侍奉身邊的遺憾。可是,老母親過慣了閩南生活又不服當地水土,沒幾個月就吵鬧著要回老家。左右為難的許經權于是來到鼓浪嶼,購地建起了別墅,又專門在前院搭起了戲臺,時常請戲班子為老母親演唱,讓老母親真正過上舒心的日子。在他的帶領下,許家子孫都爭相孝敬許母,把老太太打扮得珠光寶氣,儼然一副“南洋富婆”形象,被街坊鄰居稱為“番婆”,別墅也自然成了“番婆樓”了。 瞰青別墅、西林別墅。位于島上地勢高峻奇峭的日光巖北麓,其主人黃仲訓,早年成長在廈門,原本準備走仕途,后因為家庭需要,前往“安南”協助父親打理生意。1918年,黃仲訓回到鼓浪嶼,先后建起了厚芳蘭館、瞰青別墅和西林別墅。 瞰青別墅、西林別墅和日光巖幾乎完全融為一體。其中,瞰青別墅從二樓看是法國式,內部卻以近代中式風格為主。它的二樓圓拱和屋頂上也有一個鮮明的特征:兩個水形馬鞍背蓋在了歐陸風格的主體建筑頭上。 傳說中,當年黃仲訓曾在瞰青別墅門口留過一副對聯:“出沒波濤三萬里,笑談今古幾千年”,仿佛就是為了給自己不同尋常的人生作注。 …… “(中國)整個沿海地區也許再也找不到一個地方,比這個小島擁有更為有趣和動人的故事了。”一百年前,也曾有一個美國人名叫畢腓力的,在他的《廈門縱橫》一書中這樣贊嘆過鼓浪嶼。 的確,在有了更多的了解之后,當記者再次面對靜立島上的這一座座建筑時,便能看到很多人與事活躍其間,同時,一種說不清楚的情愫開始籠罩心間,伴之而至在耳邊轟響的竟是這樣的旋律:念故鄉、念故鄉,故鄉真可愛。山甚青,風甚涼,鄉愁陣陣來…… 作為一名游客,無論懷著怎樣的夢想,鼓浪嶼都值得一看。而作為中國第二大僑鄉,福建目前在海外的鄉親已逾1500萬人,這樣背景之下,鼓浪嶼更值得深讀。 圖為鼓浪嶼上的騎樓風格沿街建筑。新華網 劉默涵攝 |
相關閱讀:
- [ 07-06]鼓浪嶼、可可西里申遺:它們為何吸引全世界目光?
- [ 07-06]銷毀假煙凈化琴島消費環境 鼓浪嶼銷毀假煙6200包
- [ 07-06]可可西里、鼓浪嶼申遺為何吸引了全世界目光
- [ 07-06]可可西里、鼓浪嶼申遺:它們為何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
- [ 07-06]可可西里、鼓浪嶼申遺:它們為何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
- [ 07-06]鼓浪嶼銷毀6000多包假煙 有些煙連品牌名都是虛構
- [ 07-04]世遺大會在波蘭開幕 鼓浪嶼申遺迎來最后沖刺
- [ 07-02]廈門:持工會卡參觀故宮鼓浪嶼外國文物館享5折門票
- [ 06-30]廈門市鼓浪嶼街道舉辦詩歌朗誦比賽拉開帷幕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