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艷麗在照顧女兒。記者吳宇豪攝
海西晨報訊(記者 吳宇豪 通訊員 陳文章 呂雪嬌)“摟著兩個娃,看他們甜甜地睡大覺,感覺好幸福。”臨睡前,陳艷麗在朋友圈發了這樣一條信息。作為一個四口之家的年輕媽媽,如今她的朋友圈已經被兩個孩子填滿,可她感覺非常幸福。她說:“我是一個最普通的媽媽,帶好孩子、照顧老人是天經地義的事。”
姓名:陳艷麗
身份:思明區嘉蓮街道蓮秀社區居民、2017年度廈門市最美家庭
心聲:我是一個最普通的媽媽,帶好孩子、照顧老人是天經地義的事。記者吳宇豪 攝
改變方式教育孩子
2006年,老家東北的陳艷麗嫁到廈門。結婚生子后,陳艷麗成為一名全職媽媽。陳艷麗的大兒子黃洲訊今年10歲,小時候發育較慢,許多方面都落后于同齡人,并且性格膽小木訥,這讓天生急性子的陳艷麗難以接受。
一開始,陳艷麗教育孩子非常嚴厲,希望以此來改變孩子。可丈夫黃劍卻不這么認為,他告訴陳艷麗:“想改變孩子,不如先改變自己。”丈夫的話,讓陳艷麗放下原來的標準,開始注重孩子的人格養成和品德培養。
陳艷麗告訴記者,兒子小時候的語言表達能力不太好,寫作水平也跟不上。每天放學后,她讓兒子口述當天發生的事,用耐心提問的方式讓孩子描述出細節,借此提升表達能力。為彌補缺陷,陳艷麗很早就讓孩子開始識字。講故事時,她會和孩子一起看書,現在兒子一周能看一兩本書。
從小培養生存能力
在黃洲訊年紀尚小時,陳艷麗就開始培養他的生存能力。上幼兒園時,洲訊就學會了洗襪子。一年級時,洲訊學會了做飯,早餐的煎蛋配熱牛奶,中午的西紅柿炒蛋,他都能輕松完成。
“雖然一開始還是有點不放心,可是我必須要放手,孩子才能成長。”在陳艷麗的引導下,洲汛從小就很獨立,早晨自己起床吃早餐,無需家人提醒催促;放學不用家長接,獨自去練琴,結束了再自己回家。
陳艷麗非常重視家風家訓建設,她和丈夫以身作則,常常端著茶或削好的水果送到老人的房間;在餐桌上,他們也遵循“父母先吃,孩子后吃”的慣例。
如今,洲訊已蛻變成一個活潑開朗、自信大方的少年———他是海西晨報社的小記者,采寫的新聞多次見報;在廈門的少兒雜志社、教育機構里常看到他寫的文章;他在小記者分享會上上臺演講,跟觀眾分享自己的蛻變故事;他喜愛彈鋼琴,嘗試自己譜曲……
陳艷麗說,作為一個普通媽媽,她為廈門能舉辦廈門會晤感到非常驕傲。她認為,照顧好自己的家庭,便是作為東道主迎接賓客最好的方式。
張倩的大寶在逗二寶。
照顧孩子做好規劃很重要
80后的張倩是一名核醫學科的醫生。懷上二胎后,她并沒有放棄工作,而是一直堅守崗位。“我覺得最累的是照顧大寶的情緒。”
最開始的幾個月,因為有母親在身邊幫忙,丈夫也在家,張倩并不覺得苦;二寶滿4個月時,張倩的丈夫因公外派一年,大寶入讀小學,張倩的壓力一下大了起來。
“白天照顧小的,晚上陪大寶做功課,再哄小的睡覺。”那段日子,張倩每天只睡4個小時,白天還要工作,導致她情緒一度崩潰。“熬過那陣子,大寶學習步入軌道,就沒那么累了。”
一邊工作,還要帶好兩個娃,丈夫又不在身邊———在大家眼里,張倩完成了大多數人“不可能完成”的任務,是典型的“女超人”。她是如何搞定的呢?
張倩坦言,她有一招獨家秘方是解決大多數問題的關鍵,那就是做好規劃。每天晚上,張倩都會用本子記下第二天的活動安排,第二天便按部就班。對大寶,張倩也制定了一份時間規劃,讓大寶按著時間表做事,到點了張倩再進行檢查和糾正。有了時間表,做事有計劃,也就能利用好每塊時間了。
在張倩眼里,帶好兩個娃,最離不開的是家人的支持。丈夫雖然不在身邊,但每晚都視頻聊天———視頻里,丈夫會拜托大寶,“幫助爸爸照顧媽媽和弟弟”。張倩說,大寶在這樣的環境下,溫柔又體貼,平時會幫著照顧小寶,還能做些簡單的家務。記者 陳璐
李玉里的兩個孩子在海邊玩耍。
別要求自己當“一百分媽媽”
在懷上大寶時,家住廈門的李玉里便辭職了。“不少朋友覺得我當全職媽媽有點可惜,可沒有老人幫忙,又不放心把孩子托給保姆,有時候真的是不得不選擇回歸家庭。”
因為生大寶的時候是剖腹產,時間間隔太短又懷上二寶,李玉里被醫生告誡“太冒險”。
二寶臨盆時,李玉里就被醫生建議不要經常抱大寶,因為這樣傷口容易裂開。不得已之下,李玉里只能在生二寶的時候,把大寶送回老家,直到二寶快一歲的時候才接回來。
二寶上幼兒園之后,李玉里有了更多的時間做自己喜歡的事———烘焙、學習舞蹈、看電影、閱讀、寫字,把生活填得滿滿當當。“我覺得全職媽媽并不代表失去自我。利用好時間,同樣精彩。”李玉里建議,“二孩”媽媽首先要調整心態,不要求自己當“一百分媽媽”。記者 陳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