鏈接 廈外瑞景分校 家校社合力推廣垃圾分類 取消提供一次性筷子湯勺,改由學生自帶;學生定期將可回收物帶到學校,聯合社區開展“可回收資源義捐活動”;班級內不設垃圾桶,將水桶作為“其他垃圾”的臨時貯存處,每日由值日生回收到校園“其他垃圾”的收集箱…… 來到廈外瑞景分校,學校濃厚的垃圾分類氛圍撲面而來。作為垃圾分類的試點學校,廈外瑞景分校所在的瑞景社區也是試點社區,這激發了學校創造性探索的熱情——校社聯動,家校合力,將垃圾分類進行到底。 事實證明,這樣的聯動和合力發揮了大作用。在周末公益課堂,學生們策劃了一場場垃圾分類的知識宣講和游戲,以提高居民垃圾分類的準確性。在互動中,學生和居民都加深了對垃圾分類的認識。 3月以來,在全校學生已普及垃圾分類知識并且可以準確分類的基礎上,學校啟動“小手牽大手”的家校活動。 有的班級組成宣講小分隊,走進嶺兜等附近社區策劃有獎知識問答活動,讓更多的人了解垃圾分類。有的班級來到集美鰲園開展環保志愿行動。更有班級到鼓浪嶼開展“垃圾分類”社會實踐活動,與鼓浪嶼街道負責人聯系,了解垃圾分類踐行情況,和街道一起開展垃圾分類活動。在親子活動中,學生認真指導家長參與垃圾分類,家庭垃圾分類由理念變成行動。 群惠小學 垃圾分類用上“大數據” 在群惠小學,垃圾分類工作用上了時髦的“大數據”。在學校看來,“做好垃圾分類和減量要追根溯源,才能有效治理。” 學校發起電子問卷調查,收到來自教師、家長、學生的有效問卷3200多份,了解到兩個重要信息:學生在生活中產生最多的垃圾是點心袋、學習用具(筆芯和筆筒)、草稿紙、零食袋等;家長在日常生活中產生最多的垃圾是廚余垃圾。 基于這一大數據分析,學校制定了落實垃圾分類工作的兩個關鍵點——垃圾分類(減量)我領悟、垃圾循環(變廢為寶)我踐行。也就是說,垃圾分類的同時,合理利用廚余垃圾和可回收垃圾,不僅能鞏固垃圾分類知識,還能做到垃圾減量。 妙趣橫生的創意主題活動便深受家長孩子們的喜歡。通過活動,家長和孩子們學會了正確的垃圾分類和運用。 與眾不同的是,家長和孩子們還會把垃圾分類、變廢為寶的方法做成電子相冊、微視頻,和大家共享。在推進垃圾分類工作中,群惠小學 運用了“互聯網+”技術。學校這樣形容,“通過網絡不僅高效傳播,而且經濟又環保。” 目前,群惠小學正在籌劃通過二維碼和互聯網,建立班級的環保賬戶,通過互聯網定時、定期對各班級垃圾分類和減量進行督促及指導,根據數據進行評價和激勵。 |
相關閱讀:
- [ 05-15]“綠海鷗廈門垃圾分類在行動”吸引80組家庭參與
- [ 05-12]集美錦鶴社區開展"變廢為寶 垃圾回屋"垃圾分類宣傳
- [ 05-11]垃圾分類宣傳走進集美寧寶幼兒園 家長孩子齊上課
- [ 05-11]廈門市思明區開展垃圾分類 不斷提升城區環境
- [ 05-10]思明區推垃圾分類行動 機關企事業單位帶頭做表率
- [ 05-10]廈門首個垃圾分類知識在線學習測試平臺上線
- [ 05-10]強制垃圾分類助推文明升級
- [ 05-09]廈門全面啟動垃圾分類進校園 讓分類意識生根發芽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