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海絲路上的信仰 浦頭十八王公信仰距今已有320年的歷史。史料記載,1698年農歷4月28日夜晚,同安縣發洪水,橋毀城圯,近千人死亡。有數十具尸體順流而下,在浦頭村邊的瑤江上飄蕩。一位被后人稱為“廈門人”的義士發現了,他發動浦頭村民,駕舟撈尸,供親人辨認收葬。最后余下18具尸體無人認取,他又倡議浦頭村村民們捐資獻地,安葬死者。而浦頭村村民也十分熱心,“施地一穴”,并立“同安水殤男女十八人合塋”墓碑一方,使死者得到了安息。 “十八王公也是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保護神。”同安文史專家顏立水坦言,后來,人們傳說這男女十八人受上天憐憫,被封為王公,隨著時間的流逝,又被升格為“海神”來敬仰。古代同安生產的珠光青瓷、坑仔口陶瓷,以及從茶馬古道上運來的山貨都要經過浦頭村邊的瑤江運往海上。行船跑馬三分險,為了祈求平安,人們都會到此祈福。而從臺灣跨海而來的旅客,也會在此停靠祭拜。十八王公信仰由此興旺起來。 記者了解到,如今在臺灣高雄、臺北石門鄉均有清代建立的“十八王公宮”,雖然紀念的歷史事件不盡相同,但都與海難有關。因此,近年來兩岸信眾常有往來。可以說,十八王公信仰架起了海峽兩岸民間文化交流的橋梁。 “今天的活動與十八王公傳說所傳遞的存善心、行善舉的理念是一致的,與當今社會所提倡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高度契合的。”同安區委常委、宣傳部長何璽在致辭中表示,當前西柯鎮正在打造宜居宜業的濱海強鎮,經濟將得到長足發展。在這樣的形勢下,我們更不能忘了祖祖輩輩流傳下來的文化。希望浦頭社區能繼續以這種形式辦文化節,讓存善心、行善舉的精神理念傳承下去。 |
更多>>相關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