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門:思明區180處文物被熱心人認領保護
文物志愿者憑熱情和責任感守護文物。
海西晨報訊(文/記者 戴懿 圖/洪豐余)面對基層文物保護機構和人員力量薄弱、文物經費有限、社會公眾參與度低、文物保護現狀不容樂觀等難題,思明區于去年10月發起了“尋根廈門記憶·守護思明文物”系列活動。如今,思明區已有180處文物被熱心的志愿者、家庭、企業家認領保護,文物保護志愿者隊伍達250余人。
有思明區政協委員認為,文保志愿者是一支很好的社會力量,即使是宣傳活動也是一種保護,形成全社會共同保護文物的良好氛圍。此外,還要考慮這支隊伍的可持續性發展及相應的激勵機制。
志愿者認領保護文物,不必過多量化考核
思明政協常委呂韶風說,守護文化遺產不僅能讓城市多一份獨特的氣質,更能喚起人們對真善美的向往。文保志愿者越多,這座城市的品位越高,城市也越美好。
思明政協委員郭銀芳提出,認領保護文物不僅能激發社會力量的參與,同時也是一種很好的宣傳模式,可以讓更多人通過歷史文物了解自己所在這座城市的發展變遷。
呂韶風認為,志愿者簽約是出于對文物的熱愛和責任,對他們不必做過多的監督和強化、量化考核。
認真傾聽志愿者聲音,讓他們更有榮譽感
中國建筑技術集團設計院副總建筑師廖寧提出,對志愿者的鼓勵應以精神層面為主,可以在不影響文物本體的情況下,掛上保護標識牌,上面標明志愿者的名字,這樣更容易形成全社會保護文物的氛圍。
廖寧認為,文物認領工作要持續開展,首先政府要重視,相關部門應做好引導工作,形成以保護文物為榮、破壞文物為恥的社會氛圍,讓志愿者樹立使命感、認同感、榮譽感。其次,志愿者認領的文物點可以每年交換一次,讓志愿者對文物一直保持新鮮感。另外,主管單位要認真傾聽志愿者的聲音,使他們的意見得到合理的反饋和回應,讓他們體會到自己付出的價值感和榮譽感。
【市民有話說】
上期話題:《廈門地鐵裝修可以“更閩南”》
郭女士:廈門是國際化城市,地鐵的各項標識也要使用雙語。
何先生:還可以考慮在地鐵文化墻中展示非遺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