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門園林綠化、市政設施、供氣供水、垃圾處理工作再提升
改造提升后的廈門環島路
廈門湖濱中路煥然一新
東南網6月13日(福建日報記者 陳挺 林世雄)現在,清晨走過湖濱南路南側民生銀行旁,舒適愜意的感覺油然而生,腳下是剛剛鋪好的透水磚,邊上是瀝青鋪設的自行車道,吐露新綠的行道樹旁,是平整寬敞的機動車大道,人車分流規范有序。
道路兩旁新更換的喬木宮粉羊蹄甲,在初夏盛開著粉紅色的花朵,改造提升后的湖濱南路,展現在市民面前的是一道整潔、清新、亮麗的城市新景觀。
這是廈門園林綠化、市政設施提升的一幅典型縮影,也是文明創建再提升、災后重建再發力的具體體現。夜景更美,道路更亮,城市更新,供水供氣更便利,廈門在災后再度扮靚城市容顏,正綻放出最美的姿態。
道路綠化 路面更平整,城市再添綠
浦南花園小區居民葉女士最近發現,湖濱中路上的井蓋換了,讓她感到驚奇的是,如果沒注意看,井蓋好像“不見了”。
廈門市政集團高級工程師于洪波說,井蓋其實還在,只不過城市道路翻新后換上了可調式下沉井蓋,井蓋更實了,與道路更加融為一體,可以防沉降、噪音小,施工也方便。
開車經過公園東路西側溪岸路口,寬闊的六車道,新鋪就的瀝青路面平整通透,道路兩旁的陳設工整簡單,白色的電線桿整齊劃一,路面上重新油漆刷新的交通標志線指示清晰。
于洪波介紹,瀝青路面段的拆除改造包括銑刨原有瀝青路面、路面病害處理,障礙墩全部拆除新建,路緣石僅更換破損的,被挖除的路緣石的混凝土基礎也一并挖除新建。
據廈門市政園林局相關負責人介紹,截至5月15日,全市129個市政項目人行道已基本完成,主要進行掃尾工作。瀝青攤鋪總面積預計約120萬平方米,目前已施工約70萬平方米。
路面的底子更硬朗了,而新完成的道路和沿街綠化更加綠意襲人,美不勝收。
環島干道上,新增加的棕櫚植物搖曳著熱帶風情,地表植物簡潔、大氣、線條流暢,連勢成片;雞蛋花、三角梅、高桿鐵桑等開花灌木,形成了環島干道上中層植物的亮麗風景。
廈門市市政園林局相關負責人說,按照“綠化、彩化、花化、文化、變化”的景觀整治要求,同時兼顧“適種、經濟、美觀”,廈門的道路綠化栽種抗風、耐鹽堿的植物,豐富植物種類,在人行道和適宜栽植喬木的道路分車帶配植冠大蔭濃的喬木,突出林蔭效果。同時加大“彩化、香化”力度,推廣立體綠化,靈活運用開花喬灌木、色葉植物、下地時花,提升彩化效果,做到“三分種、七分管”。
在文曾路,多色三角梅、波斯菊開成了一小片花海,將文曾路打扮得猶如世外桃源勝境,花香滿徑。據介紹,其他時令季節文曾路上還將盛開山櫻花、桃花、李花、梅花、鳶尾花、千屈菜、大花萱草、夜來香、四季桂、梔子花等四季花卉。
截至5月15日,80多個園林綠化重點提升項目已完成近70%,整座城市散發著濃濃綠意。
市政設施 告別空中蜘蛛網,面子里子齊更新
郭榮泉是廈門市政建設開發總公司湖濱南路改造提升工程的項目負責人,從去年12月中旬開始改造提升后,他就像一顆釘子一樣,牢牢地“釘”在了湖濱南路上。
改造的工程內容很多,管線纜化提升、老舊管網改造、車行道與人行道提升改造、天橋與地下通道美化、路燈改造、城市家具規整、道路綠化提升等,老郭和伙伴們沒有一絲懈怠,一直奮戰在一線。
縱橫交錯的架空電線,就像“空中蜘蛛網”分布在城市上空,讓人心煩。于洪波說,此次提升改造后,空中纜化入地的電線就達30多公里,“蜘蛛網”不見了,極大地提升了城市市容市貌和抵御超強臺風等自然災害的能力。
在仙岳路,林先生發現,道路兩旁的一些“雜物”不見了,人行道變得更干凈、清爽了,一些路牌、標志牌、燈桿仿佛也變少了。其實,這是廈門正在做的“城市家具規整”,將占用人行道的箱變、管變設施移動到邊側綠地或城市設施帶,還拆除300多座鐵塔(含水泥桿),減少了行人過往的安全隱患。
此外,廈門在符合條件的城市道路上,對路燈、信號燈、監控系統、指示牌、公益廣告等配套設施實行“共桿”“共箱”設置,做到“多桿合一”“多箱合一”;在環島路、環島干道等很多路段,老化的燈桿及燈具被更換掉,確保各類照明設施安全運行。同時,加強污水、雨水、市政管線等設施清理維護,確保排水、排污通暢,提高防洪排澇能力等。
廈門市市政園林局相關負責人說,“三線四片”市政設施提升工作將在6月底完成,8月前將完成市政道路蓋面及交通劃線工作,及時修復公共設施損壞、人行道破損、無障礙設施不完善、消防栓缺損和“莫蘭蒂”臺風造成的部分圍擋護欄缺損等問題,加強巡查維護,確保市政設施完好。
供水供氣 硬件配套大改造, 居民生活更便利
家住廈門老市區鎮海大廈高層的伍瑜芳女士最近在淘米做飯時感覺到,自來水龍頭水流很大,水壓比原來明顯強勁很多。
這也是很多住在中山路、鎮海路、工人文化宮附近等老市區地段的老百姓的直觀感受。在廈門主城區、老城區內,不少供水干管鋪設于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多為混凝土管、灰口鑄鐵管、鍍鋅管等落后管材,漏失情況嚴重,老城區的供水干管還存在口徑偏小、管網壓力不平衡等問題,老舊供水管網已經遠遠跟不上城市發展和市民生活的要求。
去年11月15日,廈門水務集團全面啟動了供水干管改造工作,這是廈門島內近20多年來首次實施供水干管大改造。今年3月10日,隨著最后一條DN1400mm球墨鑄鐵管安裝到位,廈門島內老舊供水干管改造基本完工,改造的總長度為30公里。通過這次改造,島內供水管網得到進一步優化配置,供水安全將得到有效保障,可滿足未來近20年廈門本島城市發展的用水需求。
于洪波說,改造后老市區的水壓值高達0.1兆帕,約比原來的自然水壓高5-10米,水壓大幅提升,很多供水不利點更有保障。而在高殿水廠擴容后,東部的供水能力也將大幅提升,目前,高殿水廠的土建項目已經全面完成,正在進行工藝管道安裝及自動化二次設計工作,計劃6月底完成,屆時高殿水廠的日供水能力將增加到90萬噸。
天然氣是安全、穩定、經濟、清潔的現代能源,近日,廈門市重點建設項目西氣東輸三線廈門天然氣利用工程取得重大進展,海滄天然氣門站建成并通氣,市民用上了中亞天然氣,廈門的城市供氣有了海陸“雙氣源”保障。
華潤燃氣工程管理部的相關負責人介紹,海滄門站的任務是接收上游天然氣,經過過濾、計量、加臭、調壓等處理工序后,接入海滄的天然氣主干管,從而進入天然氣管網,向廈門本島、海滄區、集美區的用戶供氣。
環境衛生 垃圾分類有序推進,未來城市更環保
每天清晨,海滄天湖小區的居民張先生都會提著3袋不同顏色的垃圾下樓,廚余垃圾放綠色垃圾桶,可回收的瓶瓶罐罐放藍色垃圾桶,其他不可回收的垃圾放黑色桶,這已經成為他和大多數居民的生活習慣。
在這個小區內,每個分類投放點都設有餐廚(余)垃圾、可回收垃圾、其他垃圾等類別,保安崗亭還設置了有毒有害垃圾回收點,方便市民投放。
開展垃圾分類,實現生活垃圾“減量化、資源化、無害化”處理,是實現綠色發展的必由之路。根據廈門出臺的方案,到今年6月底,思明區、湖里區將全面推行生活垃圾分類,島外擴大試點,逐步推開,2017年年底,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將達100%。
為此,廈門市市政園林局做了一系列準備全力推動:加大社會宣傳引導,提高市民知曉率、參與度和分類準確率;加快生活垃圾分類骨干和督導員培訓;建立考評機制;抓緊試點小區收集、轉運體系建設;抓緊垃圾分類終端處理,擴大產能規劃建設,做好垃圾分類各項配套工作。
同時,全面推行市政環衛綠化維護管理一體化,“干管分離”,委托或成立區屬一級國有企業專職負責環衛綠化維護管理工作,從根本上解決職責交叉、監管不到位問題。
目前,全市已確定生活垃圾分類示范點20個,由點及面,不斷擴大分類覆蓋范圍,也涌現出了一些示范點的先進做法。
如思明區海龍小區采用“社區好鄰居”榮譽榜和積分獎勵方式,提高住戶的榮譽感和參與率,實現住戶參與率100%、分類準確率30%。湖里區采取“小手拉大手”“大手帶小手”相結合方式,大人親手教孩子分垃圾,提高生活垃圾分類工作效益。
從社會生活的點滴做起,細節抓起,讓環境更干凈,讓生活更美好,讓城市更宜居,市政園林部門的建設者正以這樣的努力助力五大發展示范市建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