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年來,廈門港不斷刷新紀錄 跨島發展15年,廈門港集裝箱吞吐量從世界排名第29,快速攀升至如今的世界第15。箱量飆升,帶來最明顯的特征就是:大船進港。 廈門港口管理局提供的資料顯示,2004年底,廈門港接待的“中海歐洲”號可裝載8500個標準箱;2007年4月,接待的“艾瑪·馬士基”號可裝載11000個標準箱;2013年10月,接待的“馬士基麥克凱尼穆勒”號可裝載18000個標準箱;2015年1月,接待的“中海太平洋”號可裝載19100個標準箱;今年5月27日接待的“東方香港”號,可裝載超過21000個標準箱。 在這個不斷接待巨輪、不斷刷新紀錄的過程中,只有2004年“中海歐洲”號的靠泊,是在廈門港東渡港區完成的,其余數次紀錄刷新,均是在海滄港區?!皷|渡港區作為特區港口業發展的起始港區,其陸域和交通配套,在進入新世紀后,已逐漸跟不上發展腳步。因此,廈門港審時度勢,快速布局各方面條件更好的海滄港區,準確接住了發展的‘接力棒’?!睒I內人士指出。 海滄港區發力建設,成為核心港區 準確接過“接力棒”,需要敢為人先的開拓精神、審時度勢的精準眼界。2002年1月,海滄港區1號泊位開工建設,吹響了發展的號角。 廈門港口管理局介紹,海滄港區1號泊位的起步就瞄準當時最高等級:前沿水深-17.5米,年處理能力190萬標箱,接待集裝箱船舶的能力已達到10萬噸級水平。緊接著,2004年,嵩嶼碼頭開建,有10萬噸級集裝箱泊位3個,一期工程年處理能力180萬標箱。 這些對標全球一流的碼頭,為廈門港緊跟時代潮流、搶抓發展機遇創造了先決條件——隨著航運物流追求“高效、低成本”,船舶大型化、船公司聯盟化愈演愈烈,越來越多的巨輪開始下水。此時,一個港口的接待能力,直接決定著這座港口是否會被邊緣化;廈門港在此期間,實施港口跨島發展,抓住了發展脈搏,并逐步將海滄港區的多個碼頭升級為20萬噸級。 海滄港區建設運營后,廈門港的航線數量顯著增加,迅速從六七十條,增加至目前的超過140條。同時,廈門港的國際地位和競爭力也大大增強,已經從當年的支線港、喂給港,變為如今的干線港、樞紐港、國際中轉港,也帶動了區域經濟的快速發展。 2014年,海滄港區的集裝箱吞吐量,首次超越島內的東渡港區,堪稱港口跨島發展的標志性事件。 |
相關閱讀: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