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南網6月18日訊(海峽導報記者 燕子/文沈威/圖)昨日下午,“文脈流長——科舉制度在臺灣”檔案圖片展在廈門人民會堂舉行了開幕式。全國臺聯會長汪毅夫出席了開幕儀式并宣布開展,福建省委常委、省委統戰部部長雷春美出席開幕儀式并致辭,兩岸臺灣進士后裔、專家學者以及部分海峽論壇嘉賓約120人參加了活動。除了廈門市人民會堂前廳,該展覽也在臺胞集中下榻的廈門翔鷺國際大酒店和廈門磐基酒店等地同步展出。 清朝“高考移民”臺灣是移籍大熱門 “文脈流長——科舉制度在臺灣”展內容分為“文教發展、科舉施行”,“文昌武隆、佳話流傳”,“一脈相承、家國情深”等三個部分。展覽匯集了來自海峽兩岸的近300份珍貴檔案資料圖片,形式有金榜、奏折、圖繪、碑拓、照片等,通過回顧科舉制度作為中國封建社會的制度支柱和文化主脈在臺灣的實施發展歷程,簡明扼要、直觀生動地展現了科舉制度對臺灣社會所產生的深遠影響。 此次檔案圖片中還曝光了不少生動有趣的歷史細節。據福建省檔案局(館)長丁志隆介紹,在33名臺灣文進士中,原籍可以考證出來的有17位祖籍地為福建。清朝雍正年間,針對臺灣特殊情況有特別規定,只要在臺灣有房有地,都能以臺籍員生資格應考。這種“政策空子”,無形中促使閩粵一帶的學子赴臺置產,以求得一張參加科舉的“特別通行證”,可謂是古典版“高考移民”。 而真正的臺灣進士們,也都經歷了一次或數次渡海到福建參加鄉試的過程。可以說,福建是許多臺灣進士的故鄉,同時又是臺灣進士們十年寒窗苦讀后,參加鄉試和前往北京參加會試的地點,是他們人生理想的重要起航點。雖然科舉制度已經廢除了100多年,但施行科舉制度的基礎——中華文化卻在臺灣得到綿延不斷的傳承和發展,并由此奠定了兩岸關系共同的文化根基。 科舉考試成紐帶 閩臺關系割不斷 科舉制度及儒學教育不僅促進了中華傳統文化在臺灣的傳播和普及,也為臺灣社會培養了大批人才。這些臺灣士子普遍有著強烈的愛國思想,比如率領臺灣民眾開展反割臺斗爭的重要領袖臺灣進士丘逢甲;反對簽訂《馬關條約》執筆“五人上書”的臺灣進士汪春源;在臺南頑強抵抗日軍進攻到最后一刻的進士許南英等等。 由于悠久的歷史淵源關系,在臺灣文化教育發展及科舉制度的實施過程中,閩籍官員及教師發揮了重要的作用,閩臺兩地的聯系和交融十分緊密。展覽中用大量的檔案圖片充分地展示了閩籍官員及教師們積極為臺灣考生爭取錄取保障名額,實行保障措施,推動建立完善儒學、書院、義學等教育機構的作為。 此次檔案圖片展所展示的歷史,生動說明了科舉考試是閩臺關系中割不斷的紐帶。事實上,即便在日本侵占臺灣,實行嚴酷的殖民統治后,還有許多臺灣考生沖破重重封鎖,冒險渡海到大陸參加科舉考試。閩臺文緣之深厚,從中可見一斑。 |
相關閱讀:
- [ 03-04]同安12幢別墅“長高長胖” 半天內被強力拆除
- [ 06-15]福建省高考閱卷采用“四評制” 更加嚴密
- [ 06-13]高考生報考軍隊院校 今起要參加政治考核
- [ 06-13]高考后迎來出境游小高峰 廈門萬余名考生成旅游主力軍
- [ 06-09]今年高考平穩順利完成 廈門無遲到、缺考考生
- [ 06-08]高考第一天平穩結束 廈門考生沒遲到沒違規
- [ 06-08]1.4萬名考生在廈門參加高考 家長不顧高溫全程守候
- [ 06-07]廈門市1.4萬余名考生上午參加高考 福建作文題新鮮出爐
- [ 06-06]廈門今年14124名學子參加高考 今日下午熟悉考場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