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1956年冬,中國人民解放軍鐵道兵鋪軌列車抵達廈門海堤,鷹廈鐵路挺進廈門市。(原本報記者李開聰攝) 廈門老海堤是陳嘉庚智慧的結晶。(資料圖) 廈門日報訊(記者林桂楨應潔)從廈門大橋出島,兩側一棟棟燕尾脊、紅磚墻的嘉庚建筑,近山面海,鱗次櫛比地排開。許多第一次到集美學村的人,都會驚艷于其美麗的風光、完善的基建和科學的布局。 近百年前,非科班出身的陳嘉庚,以超前的城市建設理念和務實態度,一手創辦了體系龐大、功能齊全的集美學村,還倡建鷹廈鐵路、高集海堤和集杏海堤。這些具有前瞻性的見解,今天依舊閃爍著深邃的智慧光芒。隨著國家“一帶一路”倡議的推進,鷹廈鐵路亦成為連通“海上絲綢之路”和“陸上絲綢之路”的重要貨運通道。 完善學村布局 發展社會公共服務 對集美學校的建設,陳嘉庚有著宏大的規劃。他認為,學村應有“大學規模宏偉之氣象”,既要講究美觀實用又要注意長遠規劃。在校舍的布局方面,他注重建筑與自然環境的結合。“面海無塞”是他對集美校舍的最初愿景。他曾在1923年致集美學校校長葉淵的函中表示,建筑宜分布在大操場兩邊近山之處,從海口到大禮堂之間可無障礙相望。 在廈大校舍的選址和規劃上,陳嘉庚也提倡“背山面海”的科學布局。今天,這所與鼓浪嶼隔海相望、背倚五老峰的學府已躋身全國最美大學之一。 在上世紀前葉,陳嘉庚就頗具遠見地意識到社會教育的重要性。在修建大批校舍同時,他還興建了大量公共設施,如集美學校的圖書館、科學館、體育館、美術館以及位于思明南路的華僑博物院等,既服務于學校,又成為向周邊民眾展示和宣傳現代文明、科學技術的窗口。 其中,華僑博物院是中國首家全面系統展示華僑華人歷史的綜合性博物館,集美幼兒園、科學館也均是全國業內首創。 倡建鐵路海堤 打通福建經濟命脈 汽笛轟鳴,車水馬龍,作為曾經鷹廈鐵路的一部分,高集海堤和集杏海堤日夜服務于這座城市。在海堤的南端,巍然矗立著由朱德元帥題詞的紀念碑,碑上刻著“移山填海”四字。“島今成半島,宏偉見人工。”海堤開通時,郭沫若即興贊美。 這條宏偉海堤和曾經作為福建經濟命脈的鷹廈鐵路,都是陳嘉庚智慧的結晶。1950年6月,陳嘉庚在全國政協第一屆全委會第二次會議上提出修建福建鐵路的提案獲得通過。1952年12月,他又致函毛澤東主席,此后與周恩來、朱德、陳毅的互訪交談中,也重點提出福建修建鐵路發展工業的建議。1953年2月,陳嘉庚找到時任鐵道部部長滕代遠,落實了鷹廈鐵路的方案和開工時間。 在陳嘉庚的提議下,連接集美和廈門島、老集美和杏林的兩條海堤——高集海堤和集杏海堤相繼建成。這座全國唯一的公路鐵路兩用海堤,在1990年前是廈門島對外聯系的唯一通道。鷹廈鐵路和324國道福建段進入廈門,促進了廈門的經濟發展。1957年4月12日,鷹廈鐵路全線正式通車,結束了福建沒有出省鐵路的歷史。 【名人說嘉庚】 文博研究員何丙仲: 嘉庚的家國情懷 值得后人敬仰 抗日戰爭勝利后,陳嘉庚把大部分精力集中在關注中國政務方面。1949年5月,陳嘉庚前往北京開始歷時10個月的中國之旅,并做出最后一次的重大政治抉擇——離開新加坡,投奔祖國懷抱,而后寫下《新中國觀感集》。不久前,我將收藏的這本書贈送給陳嘉庚紀念館。重讀嘉庚先生的著作,再次被他的家國情懷所感動,他的愛國主義精神在晚年得到升華,對國家的熱愛值得后人敬仰。(整理/本報記者陳冬) 【征集令】 邀您共同繪制 “嘉庚世界地圖” 本報繼續向讀者征集“嘉庚世界地圖”,以全球為背景,尋找與陳嘉庚先生生平線索、嘉庚先生足跡有關,及深受嘉庚先生影響的地理坐標和背后故事。歡迎您踴躍提供有關嘉庚先生在全球版圖上的足跡、線索,為我們講述您所知道的背后故事。 同時,如果您有與嘉庚先生海內外足跡、影響相關的實物、圖片,也歡迎與我們聯系,我們擬在陳嘉庚紀念館舉辦的“一座城·一個人”主題展中展示相關實物,陳嘉庚紀念館將加以妥善保管或收藏。 |
相關閱讀:
- [ 07-04]7月7日-8月17日 到陳嘉庚紀念館欣賞豐子愷漫畫
- [ 06-30]集美舉辦嘉庚故事主題快閃 嘉庚公園市民偶遇“陳嘉庚”
- [ 06-25]快閃歌舞劇亮相嘉庚公園 觀眾穿越歷史遇見“陳嘉庚”
- [ 06-21]中國僑聯主席萬立駿參觀陳嘉庚紀念館 李欽輝陪同
- [ 05-02]陳嘉庚形象首度搬上廈門歌仔戲舞臺 受到觀眾熱捧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