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2年1月,《廈門鼓浪嶼公共地界章程》簽訂,次年生效,鼓浪嶼成為公共地界。隨后,清政府批準授權設立工部局和會審公堂,管理公共地界行政、司法事務。鼓浪嶼被植入西方“公共”概念,多國“島民”共同制定社區律例,共建了“具有突出文化多樣性和近代生活品質的國際社區”。華洋共管、高度自治的社區治理路子,由此也開啟了鼓浪嶼的多元文化交融階段。 20世紀初,大批閩籍華僑精英返鄉,鼓浪嶼成為他們首選的定居地。他們大興土木,創立公司,發展商貿,開發房地產,加速了島內城市現代化進程和多元文化的磨合與成熟。歷經本土文化的沉淀、外來文化的傳播和多元文化的交流、融合,形成文化多樣性和現代生活品質的國際社區——“共同家園”。居民、華僑和洋人和諧相處,安居樂業,體現了這一時期人居理念和獨特示范,也體現了不同文化間的碰撞并非排斥或 者征服,而是彼此尊重共同發展的新型關系。 嶄新的社區氣質隨之逐步形成。疏通死水,消蚊滅蠅,打掃道路,清除垃圾,沖洗排水道,隔離傳染病者,建設公廁和垃圾箱,良好衛生習慣在鼓浪嶼形成風潮。在共同營造了一個整潔、安靜、有序的城區環境的同時,居住在島上的人們也變得溫文爾雅。 這個面積僅相當于大約三個故宮的彈丸小島,先后創造了150個“中國之最”:第一個引進攝影術、第一個引進足球、創辦第一座女學堂、第一座幼兒園等。“鼓浪嶼見證了晚清中國在全球化早期浪潮沖擊下步入近代化的曲折歷程,是全球化早期階段多元文化交流、碰撞與互鑒的典范,是閩南本土居民、外來多國僑民和華僑群體共同營建,具有突出文化多樣性和近代生活品質的國際社區。”鼓浪嶼的申遺陳述如是說。 在鼓浪嶼申遺顧問、廈門市文化局原局長彭一萬看來,這個面積不到2平方公里、人口不足2萬人的小島,至少薈萃了四種文化,除了大家熟知的閩南文化、海洋文化、華僑文化外,還有生態文化。通過鼓浪嶼上的華僑植物引種園,世界各地適合熱帶、亞熱帶種植的植物被引入,才使得鼓浪嶼乃至廈門成為海上花園。他表示,鼓浪嶼作為近現代中西多元文化薈萃、匯聚的微型城區,“在中國獨一無二,在全世界也是極其罕見的”。 |
相關閱讀:
- [ 07-11]“鼓浪嶼歷史國際社區”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 [ 07-11]整治提升行動永不止步——鼓浪嶼申遺成功后思考
- [ 07-11]百年鼓浪嶼:九年“申遺”五年整治展現秀美容姿
- [ 07-10]各界專家紛紛講述鼓浪嶼情緣 為保護琴島建言獻策
- [ 07-10]鼓浪嶼舉辦文藝匯演活動 市民游客同慶申遺成功
- [ 07-09]慶祝鼓浪嶼申遺成功 鼓浪詩語文藝匯演在琴島上演
- [ 07-09]鼓浪嶼,廈門明珠!中國明珠!世界明珠!
- [ 07-09]鼓浪嶼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世界為鼓浪嶼而歌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