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南網7月13日訊(海峽導報記者 林少蓉 康澤輝 崔曉旭)開個書店,陳列我百年的見聞,有喜有悲,有聚有散;
百年詩社菽莊吟社重啟,以詩文吟唱美麗琴島;
這里,是巴金“南國的夢”,是舒婷的“致橡樹”,也是李秋沅的“木棉島”。
曾經,隱沒光華的鼓浪嶼回來了,處處閃現詩意的存在。
如今,我們又在鼓浪嶼,與詩意書香撞了個滿懷。
名家
愛上小島 寫出美麗鼓浪嶼
鼓浪嶼,詩一樣的島,住著詩一般的人。
巴金來過,多次在島上小住。在他心中,鼓浪嶼是他永不忘懷的“南國的夢”,鼓浪嶼就是他沖破網的夢,是使他“容易變得年輕的空氣”。
林語堂的人生,也在鼓浪嶼。他在這里迷上了西洋音樂,迷上了“綠草如茵”的運動場,也戀上了鼓浪嶼的女兒,開始了他“腳踏中西文化”的旅程。
還有詩人舒婷的家,在鼓浪嶼。“丈夫在島上出生,兒子也是,鼓浪嶼已經把我牢牢系在她的衣角上。她甩我不掉,我離她不行。”散文集《真水無香》,所有的文字都圍繞著故鄉小島鼓浪嶼,舒婷在扉頁也寫著題詞“我的生命之源——鼓浪嶼”。“如果我筆下的文字,有血肉的話,那么,它的血肉,一定也有著鼓浪嶼的胎記。”著名兒童文學作家李秋沅,童年和少年在鼓浪嶼度過,“如果沒有鼓浪嶼,肯定也沒有‘木棉島’。那些時光深處故人的風骨與憧憬,與當代人的夢想與希望,是我源源不斷的創作源泉。”
太多文人,愛上這座小島,將島上的人、事、物,熟稔于心上,抒寫于筆下,還原了它的美好。
詩社
菽莊吟社 才子鼎盛期近兩千人
百年前,一批文人墨客,聞名而至,奔向鼓浪嶼。
1914年7月,菽莊吟社結社于鹿耳礁林氏府(八角樓),一開始有300余人參與,幾乎囊括閩臺才子。之后,更有日本、新加坡、印尼華僑躬逢其盛,鼎盛期參與人數達到1978人。
菽莊吟社曾在全國范圍內進行征集,共得詩、文、詞、賦、序12000首(篇)。
民國三十六年(1947年),林爾嘉第五子林履信回廈門,又邀集新老吟侶舉行修禊活動,這成為菽莊吟社最后一次活動。之后的半個多世紀,菽莊吟社沉寂許久。
去年6月,百年詩社菽莊吟社重啟,已舉辦詩歌沙龍等活動20余場次,邀請海內外詩友來到鼓浪嶼。“自古以來,鼓浪嶼涌現出許多詩歌人才,擁有吟詩的傳統。”菽莊吟社社長黃念旭說,一年間,詩社成員從起初的幾十人發展到百余人,以詩文吟唱美麗琴島,推動鼓浪嶼文化事業的發展,提升鼓浪嶼文化品位。
申遺成功后,菽莊吟社的詩友們走上街頭,用詩句抒發對鼓浪嶼的情誼,為鼓浪嶼申遺成功獻禮。
書香
在百年老別墅中為你讀詩
去年夏天的鼓浪嶼,兩幢百年別墅,兩家書店先后開業。
中華路21號,英國亞細亞火油公司舊址。兩層殖民地外廊式建筑,清水紅磚墻、哥特式尖券拱窗,典型的英國維多利亞時期的建筑。窗飾獨特,大家叫它“貓頭鷹樓”。“貓頭鷹樓”去年8月開門迎客,不是展館,是家書店,售書,早10點至晚6點,書店以臺灣書籍和廈門本土書籍為主,有1萬多冊圖書來自臺灣。
在這里,“鼓浪嶼舊時光”與“臺灣舊街巷”“比鄰而居”,一邊是廈門詩意滿滿的“小時光慢旅行”,一邊是臺灣的“廟會文化與信仰”、“臺灣閩南文化與民間文學”。
相隔幾條街巷,更早一個月飄出書香。
海天堂構,位列鼓浪嶼十大別墅之一,“蟲洞書店”就在其中。
“蟲洞書店,生在鼓浪嶼,很多文化的傳達和創意,一定是與這座島的文化相融共生。”創辦人蘇曉東說。
早時幾家書店,詩人舒婷,文史專家、老鼓浪嶼人何丙仲,都是書店的常客,一起聊詩詞歌賦、書畫文學。
如今,書店回歸,鼓浪嶼文脈相繼。
回歸
文化回歸 “熏陶”鼓浪嶼
“我喜歡書,也喜歡鼓浪嶼。”“90后”店長吳詩澤,來自泉州,在她看來,鼓浪嶼的歷史建筑與外圖書店的結合,成了她最好的“歸宿”。
每天搭乘早上9點的船從廈門本島趕往外圖鼓浪嶼店上班,夜里11點再搭船回島,忙碌奔波的生活,吳詩澤卻樂此不疲,這是她和鼓浪嶼的獨特連結。
外圖店三樓,開設了面向大眾的文化沙龍,邀請文史專家、鼓浪嶼老居民、退休老干部做講座,傳播鼓浪嶼文化,通過這座橋梁,越來越多人正在“走進”鼓浪嶼。
這些細節,隱于鼓浪嶼背后,卻值得一再咀嚼,讓我們看到另一種方式的文化回歸。
“以書為媒,以店為體,提供和接納國際化、新銳藝術活動,是蟲洞書店為鼓浪嶼文化回歸所做的努力。”在蘇曉東看來,鼓浪嶼文化的回歸是一種必然,未來鼓浪嶼也會孕育更多文化事件。
“申遺成功只是鼓浪嶼保護與發展新的起點,讓文化重新‘回歸’鼓浪嶼,活態傳承文化,將是今后發展的方向。”鼓浪嶼管委會主任鄭一琳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未來將繼續深挖其國際歷史社區的文化內涵,讓文化遺產活起來,讓歷史文脈傳下去,實現世界文化遺產的社會價值。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