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南網7月17日訊(海峽導報記者 崔曉旭 康澤輝)1.88平方公里的鼓浪嶼,分布著大大小小的博物館,或建于領事館舊址,或修舊于百年老宅。
過去幾年,島上老建筑整修、保護、開發,搖身一變,成為各類專題博物館向公眾開放。
是一份計劃,讓鼓浪嶼的老建筑“活”起來了——“全島博物館計劃”,將重點歷史建筑、多國原領事館納入公共開放的無圍墻生態博物館系統,變成活化歷史的重要資源。
作為世界文化遺產的鼓浪嶼,正重回文化與理性,成為一座“博物館島”。
故宮相中廈門
深宮珍寶“安居”鼓浪嶼
鼓浪嶼三丘田碼頭,外地游客從這里登島。
出了碼頭,右轉,迎著海風,走到路盡頭,一堵紅色“宮墻”,格外顯眼。
繞過“宮墻”,院里有四棟建筑,都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故宮鼓浪嶼外國文物館,就在這里——“救世醫院及護士學校”舊址,現在的鼓新路80號。
今年5月13日,故宮鼓浪嶼外國文物館開館,這是故宮博物院在地方設立的首個主題分館。該館占地面積11000平方米,建筑面積5180平方米,設計日參觀容量上限2800人。
據介紹,首展展出的219件(套)藏品品類豐富,保存也較為完整,有漆器、陶器、瓷器、玻璃器、琺瑯器、金屬器、織物、繪畫、書籍、雕塑、家具、鐘表、科技儀器等。它們分別來自英國、法國、德國、瑞士、俄羅斯、意大利、奧地利、美國、保加利亞、日本、朝鮮等國家和地區,時間跨度從16世紀到20世紀初,其中以十八九世紀居多。
展品中,一帖頭疼藥膏頗有故事,是袁世凱獻給光緒皇帝的。
光緒三十年(1904)前后,光緒帝常頭疼頭暈,御醫為此多方治療,既配了內服藥,又用了洗藥,甚至連膏藥都貼到了皇帝的太陽穴上。在這種情形下,光緒三十四年(1908)袁世凱獻上美國治療頭疼的藥膏。“藥膏當時并未用完,現在故宮博物院仍存留3盒,這盒就是其中之一。”故宮鼓浪嶼外國文物館相關負責人說。
故宮博物院院長單霽翔在接受媒體采訪時曾表示,鼓浪嶼和藏于“深宮”的這些珍貴文物氣質相宜,“把故宮里的外國文物和鼓浪嶼的萬國建筑放在一起展示,將相輔相成”。
博物館遍布小島
展示百年中西文化交融
島上究竟有多少座博物館?如果大大小小都算上,遍布全島,且沒有準確的數字。
鋼琴博物館、風琴館、國際刻字館、鄭成功紀念館、馬約翰紀念館、東方魚骨藝術館、世界名人蠟像館、民俗用品展示館……
除了一些廣為人知的博物館,鼓浪嶼上還有數十個專題展館和展示項目,展示百年中西文化交融。
比如展示教育的,毓德女學校舊址見證了西方文化與近代教育在鼓浪嶼的傳播,三落住宅見證了約翰·打馬字一家在鼓浪嶼為文化教育及婦女解放事業做出的貢獻。舊址如今分設多個展區,讓游客深入了解鼓浪嶼的教育發展史。
還有展示經濟的,中南銀行專題館,龍頭路100號。1922年,中南銀行廈門分行設立。修舊如舊后,銀行的一樓和二樓作為中南銀行的歷史沿革展館,展出早期單據、信件等。
丹麥大北電報公司舊址是中國最早收發電報的場所之一,舊址見證了19世紀末到20世紀中期,鼓浪嶼與中外文化、外交、商貿的交流和通訊技術及設施的發展水平。現在這里布置了共享遺產專題展,能一覽鼓浪嶼歷史,以及世界文化遺產的概況。
黃氏小宗是鼓浪嶼原住民家族祠堂建筑的代表,也是最早來到鼓浪嶼的西方傳教士的居所及近代廈門第一個西醫診所。現在,廈門市南樂團不定期地在黃氏小宗開展演出,在閩南傳統文化的傳承中發揮自己的價值。
推進“全島博物館計劃”
騰出更多公共資源向公眾開放
其實,有關“博物館島”的計劃,由來已久。
早在四年前,2013年5月,鼓浪嶼管委會就與北京清華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舉行委托編制“鼓浪嶼文化遺產地社區博物館發展規劃”(意向)簽約儀式。當時鼓浪嶼管委會有關負責人就表示,鼓浪嶼有望建成一座“博物館島”。
正是從那時起,島上的風貌建筑、危房、私宅,在社會各界的共同參與下,一棟棟“活”了過來,成為具有生命力的博物館,繼續講述百年鼓浪嶼人、事、物。
為建博物館,2015年4月,鼓浪嶼管委會也搬家了,從鼓浪嶼鹿礁路16號的原英國領事館搬遷至鼓浪嶼復興路28號。搬遷后,原英國領事館舊址建成鼓浪嶼歷史文化陳列館。“管委會遷離原英國領事館,正是在鼓浪嶼申遺、推進博物館島的大背景下進行的。”鼓浪嶼管委會有關人士回憶道。
如今,話猶在耳,鼓浪嶼的博物館已如雨后春筍,遍布全島。“申遺不是最終目的,是為了更好地保護和傳承文化遺產,這一理念已經深深根植于廈門人民心中。”鼓浪嶼管委會主任鄭一琳接受采訪時表示,未來,鼓浪嶼將繼續推進“全島博物館計劃”,騰出更多公共資源向居民,特別是向廣大青少年開放;將讓廣大市民和中外游客共享鼓浪嶼保護發展成果,進一步激發更多民眾共同參與文化遺產保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