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門思明:一縷鄉愁上心頭
2017-07-22 22:29:10馬躍華?來源: 光明日報 責任編輯: 盧超穎 我來說兩句 |
分享到:
|
光明日報訊(本報記者 馬躍華)完整的樟木,布滿刻痕;一面刻龜,一面刻壽桃;兩側分別刻銅錢,這樣一個大大的龜糕印擺在了福建省廈門市思明區中山路的講古場上。最近,走到這里的廈門人都會習慣性地停下腳步,聽聽熟悉的講古聲,看看眼熟的龜糕印,恍若“穿越”回從前。 近年來,思明區不斷通過陣地建設、賽事促進等方式,再現南洋騎樓、閩南古厝風情,以延續歷史和文化的記憶。 品騎樓風情 過去,廈門人有一種住古厝逛騎樓的生活方式。為了把“古早味”留住,思明區把閩南古厝、南洋騎樓當寶貝護著。 走進中山路這條歷史文化名街,廈門人心情大好。因為這里的老舊騎樓換新裝后,重現了南洋騎樓的風情。見證騎樓從輝煌到滄桑,老廈門人走在這條老街上,總是隱隱擔憂:這些“爺爺奶奶”級的騎樓在風燭殘年后會倒下嗎? 廈門人的擔憂止于兩年前。思明區本著既留住鄉愁,又煥發新的生機和活力的原則,開始對中山路騎樓進行恢復原貌、修舊如舊工作。在這一過程中,通過老照片收藏愛好者找到騎樓的老照片,并按照照片上的木制窗戶、線條、雕塑等進行修復,再現其歷史風貌。 思明區對騎樓加固排險的同時,最大限度地延續文脈、留住鄉愁,注重保持新老建筑的協調、建筑與環境的協調,讓老城區煥發新機。對騎樓如此,對有閩南風格的古建筑,思明同樣細心呵護。 思明區采用“以獎代補”等形式鼓勵居民自行改造街坊風貌建筑以及有歷史文物價值的房屋,通過保護性治理,修舊如舊,讓這里的古宅走上了自我更新之路。通奉第巷、小走馬路、金新河巷等呈現出十足的閩南味。 聽閩音依舊 83歲的林老先生住在土堆巷,他最近找到一個新樂趣——每周末到老劇場文化公園聽曲。老劇場文化公園從4月開始,每周六下午都有閩南曲藝的專場演出。來自省、市、區的非遺代表性傳承人帶來了歌仔戲、南音、陶笛等精彩演出。 最是鄉音解鄉愁。在繁華的城區生活著,不時傳出的一陣陣閩南曲調撥動了老廈門人的心弦。思明因地制宜,盡可能地注入更多的閩南文化元素,搭建起具有閩南文化特色的曲藝展演臺。臺上南音、講古、答嘴鼓、古隕等閩南曲藝應有盡有,讓人們近距離領略閩南文化的魅力,在潛移默化中傳承和弘揚優秀的閩南文化價值觀。 金榜山的講古場、中山路的閩南話角、輪渡白帆廣場的閩南戲曲表演角……思明區讓閩南曲藝從這頭傳到那頭,從老人傳到小孩。不久前,思明主辦了“思明杯”南音大會唱,匯聚了廈漳泉各地的12支南音社團。 廈門方言講古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通常“講古仙”在講古場手執書本或折扇,用閩南方言、俗語、順口溜講歷史故事、話民俗趣聞。去年,思明區一批小學生拜廈門講古國家級傳承人范壽春和省級代表性傳承人盛富泰為師,拉開思明講古培訓班的序幕。7名小朋友還被聘為思明區文化館的“小講古員”。 看江楓漁火 廈門港曾是歷史上赫赫有名的港口,其靠海的片兒區叫作沙坡尾。沿海漁船朝出暮歸,在大擔南北采捕,風發則魚貫而回,成為天然的避風之所。最鼎盛時期,這里有漁船近4000條。 夕陽西下,廈門人習慣在沙坡尾漫步,看著保留下來的船塢、避風塢、錨地、航道、岸線,思緒也飄回了從前。這些最直接、最真實的記憶,還將被負載在一艘“船”上。在沙坡尾58號,長達10.58米的王船已經上完漆。這艘“國家級非遺——觀賞王(官)船”將作為沙坡尾的重要人文景觀之一,向市民、游客永久展示。下一步,思明區還計劃建設“送王船”展示館。 新鮮的海鮮總是讓人“愛不釋口”,沙坡尾還成就了隔壁的八市,令其成為廈門“最新鮮最便宜”的海鮮集散地。八市常有叫不出名的野生海鮮現身。在這場“魚市學堂”中,海鮮專家們會來到現場教學,教居民采購、辨認、烹飪、品嘗海鮮。 就在八市里,阿吉仔吉治百貨也很有生活味。阿吉仔吉治百貨是一棟有著海蠣殼水洗石的舊外墻和滿地老花磚裝飾的博物館,被廈門人視作城市記憶館。在這里,老材料、傳統工藝隨處可見。 |
相關閱讀:
- [ 08-02]廈門鎮海路鷺江道至思明南路段調整為雙向通行
- [ 08-01]鼓浪嶼如何再添人文魅力 思明部分政協委員建議
- [ 08-01]市婦聯娘家人“三進三送”巾幗志愿服務活動走進思明區開元街道深田社區
- [ 07-31]思明社區活動精彩紛呈 點亮青少年暑期生活
- [ 07-31]思明區東坪社區夏令營之書法藝術班開班
- [ 07-31]廈婦聯娘家人“三進三送”走進思明深田社區
- [ 07-31]廈門市思明區夜景照明提升工程進入調試階段
- [ 07-31]廈門市思明上半年群眾安全感率位居全市第一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