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南網7月23日訊(廈門日報記者 林雯)作為天然基因資源庫的深海蘊藏著巨大的應用開發潛力,是國家重要的戰略資源。國家海洋局昨日在廈門召開我國深海大洋生物資源探測開發成就新聞發布會時透露,國家海洋局計劃依托第三海洋研究所在廈建設深海生物基地,并打造國家級深海生物資源共享服務平臺。 經過15年的大洋調查,我國在深海生物資源探測與保藏方面取得了顯著成效,建立了庫藏量和種類數世界領先的海洋微生物資源庫,獲得大量在醫藥、環保、工農業等方面有重要應用價值的菌種、酶和化合物,快速提升了我國深海生物專利的擁有量。 科研專家獲得大量深海微生物資源,分離了近10000株微生物,建立了第一個深海菌種庫,目前庫藏2.2萬株,涵蓋3400多個種,處于國際領先水平。同時構建了第一個深海微生物宏基因組大片段基因庫,完成了近300株海洋微生物的基因組測序,并構建了國內第一個深海微生物代謝物庫與信息庫。 在硬件方面,目前國家海洋調查船隊已擁有近40艘各類調查船,載人潛水器“蛟龍號”已成功下潛150多次,逐步形成了以“蛟龍號”、“海龍號”、“潛龍號”等“三龍”為代表的深海裝備體系。目前正在建造的兩艘潛水器作業母船預計將于2018年交付使用。 結合廈門海滄生物醫藥港等項目的崛起,近年來,扎根于廈門的國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與廈門地方政府部門以及廈門企業在產業應用等方面展開了緊密的合作。 由海洋三所承擔的廈門市海洋經濟創新發展區域示范項目——海洋藥源生物種質資源庫落戶海滄生物醫藥港,同時國家海洋微生物資源共享平臺每年向外單位提供了約1000次共享服務。預計在2022年,還將依托海滄生物醫藥港等資源在廈建設深海生物基地。 據國家海洋局海洋生物遺傳資源重點實驗室主任邵宗澤介紹,目前海洋三所已與廈門本地的制藥、農業、生物技術和健康養殖等企業展開技術轉讓、應用推廣等方面的實質性合作。與此同時,海洋三所最新配備的我國目前最先進的4500噸級海洋綜合科考船向陽紅03號綜合調查船也以廈門為母港,并于本月12日起航遠赴太平洋,執行中國大洋第45航次科學考察任務。邵宗澤昨日透露,“向陽紅03”船目前已順利接近作業區,船上的科研團隊已著手進行作業準備。 |
相關閱讀:
- [ 07-21]網媒記者用雙語種 多平臺 傳播海南“發現之旅”
- [ 07-21]大平臺加大運營 愛琴海華北區全面提速
- [ 07-21]登錄打不開信息不更新 “僵尸”政務平臺啟動大清理
- [ 07-21]29名臺灣師生在漳平臺灣農民創業園開展實踐
- [ 07-21]打造治理假貨的“中樞平臺”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