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往雜亂的碰窗不見了,取而代之的是雕花板的空調格柵,美觀又大方。
以往低垂的電線不見了,居民走在路上更加安全放心了。
在廈門市湖里區呂嶺路江頭街道路段,這些變化正在悄悄發生,改變著居民的生活。
東南網7月25日廈門訊(本網記者 鄒玒 通訊員 楊慶山)“看著就心情好。”一位居民的話,代表了大多數居民的心聲。
而記者走進這里,了解到,在“兩違”治理以及立面改造過程中,發生的有趣的小故事,伴隨著改變越發值得一說。
變臉
呂嶺路的稅務宿舍樓是江頭社區最早進行立面改造的建筑,也是江頭社區整改的樣板和試點,如今已經煥然一新。
“以前樓頂是有建有私人小廚房的,現在拆了,大家曬衣服都方便多了。”家住6樓的林偉澤說,原先稅務宿舍樓的違建比較多,經過整改以后,不僅環境更美觀了,而且居民活動空間也變大了,一舉多得,居民們也滿心歡喜。
但一開始,大家可不這么想,尤其是頂層的住戶。一對來自東北的老夫妻,在社區一開始入戶的時候,堅決反對。這對老夫妻住在樓頂,之前購房時房東就將屋頂的小屋算在贈送范圍內,老人覺得,這就是自己的地盤。
一次次地被關在門外,負責的江頭社區居委會主任王勝珠就和其他工作人員一起,隔著門和老人講政策、講修繕的方案、講改造的益處。講了幾次后,王勝珠突然發現,老人堆放在頂樓的雜物不見了,地面也清掃得干干凈凈。再一回頭敲門,面對的就是老人笑盈盈的臉。
“其實這兩位老人也都講道理,說清楚了,他們都很支持。”王勝珠對老人的“變臉”感觸頗深,這一次次的溝通,讓她和老人以及更多居民成了朋友,這也是工作的額外收獲。
居民“變臉”的故事還有很多。上周,路過華聯綜合樓,呂嶺社區工作人員盧靜下意識地抬頭看一眼這個半年內她最經常來的地方。樓上有居民在陽臺,與盧靜的目光對上,沒一會兒,樓道里就傳來腳步聲:“小盧,有什么事情要幫忙?”
現在,盧靜和小區的居民們都格外熟悉,在華聯綜合樓剛落架的那幾天,盧靜生病了沒去小區,就有居民到社區詢問,而這友好的關系,也是建立在盧靜一次次的入戶走訪上。
??? 刷臉
“老李,你幫我下!”在“兩違”拆遷以及立面改造過程中,有不少后埔社區的居民一開始同意了,但得知要拆除自己的違建,反而不同意了。在后埔社區說話頗有威望的李慶賀就變成了“說客”,后埔社區工作人員、施工單位等,都希望他能幫著說幾句話。
李慶賀的家就位于未來呂嶺路地鐵站口,這一次,他們家也在里面改造的范圍內。李慶賀的家有六層樓,一家十口人住在這里,此外還有店面和房間出租。
一聽說改造,租戶們可都坐不住了,紛紛前來找李慶賀要個說法。
“我能有什么說法?”李慶賀說,了解了改造方案后,他更多地是想支持,“一來讓這個街道變得更好看,二來自己也能受益”。
就這樣,李慶賀第一個在樓頂拆除了自己的鐵皮屋,這原本是用于隔熱的,一到夏天,在頂樓的租戶就會熱得受不了。于是,老李自己花錢,在頂樓種上草皮,“隔熱的效果一樣不差”。
用自己的實際行動來說服遲疑或有反對意見的居民,李慶賀可算是“屢戰屢勝”。平時和施工單位的工人在閑暇之余喝茶話仙。“我總是和他們說,希望他們能將這些工作做好。”李慶賀說,大家都是后埔社區的“原住民”,“我和他們博感情”。而這一切,其他居民也看在眼里,也就更加支持工作了。
換臉
嶄新的窗戶、齊整的空調格柵,色澤明快的墻面……這就是后埔綜合樓現在的樣子。
和原來的樓相比,這樣的“換臉”可讓居民們開心不已。但是之前,不讓搭架、不讓改造的大有人在。
讓“換臉”順利進行,這背后的付出可不少。
“阿姨,您別擔心,問題我們會給您處理好的。”4月的一天,中建大閩臺建設發展有限公司負責呂嶺路段建設的負責人歐國春接到了后埔綜合樓一位居民的電話。此前,老人不讓搭建,怕影響了自己的生活,是大家共同努力做工作,才說通了老人。
這電話是晚上9點多接到的,立面改造到老人家的時候,材料缺了,老人的心又動搖了。歐國春連夜去調取材料,第二天一早,就為老人安裝好,這才讓她的心放了下來。
后埔綜合樓年代久遠,在改造過程中,需要考慮到的問題很多。江頭社區居委會書記張嘉賓每一次在溝通協調會上都要說的一件事,就是希望施工單位能將工程圓滿完成,“做通居民工作,靠的是平時我們社區工作的點滴換來的信用,你們可不能辜負”。
于是,代建、施工、設計、監理方主動把聯系電話留給居民,一旦有問題,居民就可以馬上聯系負責人。
“每次氣割、電焊等都會事先和居民溝通,以免影響到正常休息,有刷涂料我們也會事先提醒居民關窗。”歐國春說,施工的時候他們也很注重細節,整改過程中線路、空調等都有仔細處理,有住戶有個性化要求,也會根據實際情況去調整設計方案。
“換臉”能順利地進行也離不開一線工作人員的努力。對他們來說,手機就沒有能關機的時候。“遇到問題,我們就馬上積極協助解決,無論多遲。”張嘉賓說,保質保量、隨叫隨到,“社區的工作做得怎樣,居民的配合程度就有多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