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廈門的“國際味”,從品嘗一碗沙茶面開始。18世紀末,隨著華僑從南洋一帶漂洋過海而來的沙爹醬在歷代廚師的琢磨中與大骨頭湯、花生醬、堿水油面緊密結合,孕育了融入日常生活的沙茶面,成了地道的“廈門特色美食”。從“沙爹”到“沙茶”的轉變,不只是閩南語諧音,更隱含著閩南人飲茶成風的習俗。 從沿海漁村蛻變為現代都市,廈門受益于海納百川的海洋文化,也見證了中國對外開放的歷史軌跡,開放包容已成為她最重要的符號。 “廈門對外交流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宋元時期。”廈門文史專家洪卜仁說,清朝之前的廈門對外交流史,以鴉片戰爭為界,此前是主動交流、中國影響世界為主,此后則是被動開放、接受外來影響為主。 回顧廈門在中外交流史上的特殊地位,一則則往事穿越時光的縫隙,歷歷可見。 從宋代起,伴隨著海上絲綢之路的開通,廈門地區就已成為中國對外貿易的重鎮。泉州刺桐港鼎盛時期,同安汀溪窯的珠光青瓷通過海上絲綢之路輸出到東南亞。在明代,漳州月港奮然崛起,但海上絲綢之路還是離不開時為月港外圍港的廈門港,到了清代更是達到了巔峰,康熙時期的閩海關即設在廈門。 16世紀地理大發現,葡萄牙等歐洲國家來到廈門港附近的浯嶼等島嶼進行貿易,開啟了廈門商人和西方商人之間的接觸。明末清初,鄭氏家族占據廈門時,尤其是鄭成功力主“通洋裕國”“大開海道、興販各港”,以商養戰,開辟了東西洋貿易通道,廈門一蹴而就取代月港,成為我國東南沿海首屈一指的對外貿易口岸,出洋的航線有東洋、東南洋、南洋、西南洋4條。后來,許多華僑從這里出發,漂洋過海到世界各地闖蕩,也將中國的產品和文化帶到世界各地,海商文化隨之形成和發展。 從廈門港啟航,廈門開始走向海洋、走向世界。茶葉與絲綢、瓷器一起,成為中國最重要的出口商品。作為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節點,廈門港更主要是海上茶葉之路的起始點。廈門逐漸成為當時中國出口茶葉的主要港口,英國東印度公司1644年更在廈門設立辦事處,以購買廈門茶葉經印度轉運到歐洲。時至今日,廈門依然是國際茶業商貿中心。 |
相關閱讀:
- [ 08-04]固金磚之廈 拓合作之門——金磚合作的福建故事
- [ 08-03]寫在金磚國家領導人第九次會晤倒計時一個月之際
- [ 08-01]湖里街道興華社區舉辦“迎金磚?慶八一”退伍軍人座談會
- [ 08-01]“人文集美·添彩金磚”文明宣傳文藝活動在集美街道上演
- [ 07-31]筼筜街道蓮岳社區舉辦夏令營 少年迎金磚
- [ 07-31]集美親子志愿者學習金磚五國知識 助力廈門會晤
- [ 07-31]“人文集美·添彩金磚”活動 走進霞梧廣場看精彩表演學文明禮儀
- [ 07-31]迎金磚客,凈化家園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