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的英文單詞,就跟廈門有關。“英國社會剛開始是以Cha來稱呼茶,自從由廈門出口茶葉后,直接以廈門方言的語音稱茶為Tea,這成為明末清初廈門和英國之間進行茶葉貿(mào)易的最好見證。”廈門市地方史專家、福建省閩南文化研究會榮譽指導彭一萬說,中國茶從廈門走出去變成世界飲品,是廈門的一大貢獻。 1840年鴉片戰(zhàn)爭后,廈門被迫開放為對外通商口岸。來自18個國家的外國人開始在廈門定居,中西文化在此碰撞交流,教堂、醫(yī)院、學校、洋行等隨之而來。尤其是鼓浪嶼,在1902年成為公共地界后,被植入西方“公共”概念,多國“島民”共同制定社區(qū)律例,共建了“具有突出文化多樣性和近代生活品質的國際社區(qū)”,成了我國近代最早提倡法制精神的地方。 20世紀初,大批閩籍華僑精英返鄉(xiāng)定居廈門鼓浪嶼,也把異國他鄉(xiāng)的文化跟生活方式帶回來了。他們大興土木,創(chuàng)立公司,發(fā)展商貿(mào),開發(fā)房地產(chǎn),加速了島內城市現(xiàn)代化進程和多元文化的磨合與成熟。被毛澤東譽為“華僑旗幟 民族光輝”的廈門愛國華僑陳嘉庚更是投入巨資在廈門興辦教育、企業(yè),推動了當時廈門社會的轉型,他實業(yè)救國、教育興邦的抱負依然是我們當今發(fā)展的理念。 “西方文化在中國的傳播,東西方文化的融合發(fā)展,國際社區(qū)的文化多樣性……廈門是一個很好的見證。”彭一萬說,胡里山炮臺的花崗巖城墻、紅磚建筑、三合土極富閩南特色,德國造克虜伯大炮又代表著西洋文明;被稱為“琴島”的鼓浪嶼,則是“萬國建筑博覽島”,匯集了音樂、美術、建筑、園林等眾多藝術;中山路一片片臨街騎樓商鋪、集美學村“穿西裝 戴斗笠”的嘉庚建筑,就更是中西文化交融匯聚的重要體現(xiàn),而依山傍海、廣征博引的建筑風格也是廈門人愛國愛鄉(xiāng)、開放包容文化品格的展現(xiàn)。 不過,這遠非廈門對外交流的全部。 |
相關閱讀:
- [ 08-04]固金磚之廈 拓合作之門——金磚合作的福建故事
- [ 08-03]寫在金磚國家領導人第九次會晤倒計時一個月之際
- [ 08-01]湖里街道興華社區(qū)舉辦“迎金磚?慶八一”退伍軍人座談會
- [ 08-01]“人文集美·添彩金磚”文明宣傳文藝活動在集美街道上演
- [ 07-31]筼筜街道蓮岳社區(qū)舉辦夏令營 少年迎金磚
- [ 07-31]集美親子志愿者學習金磚五國知識 助力廈門會晤
- [ 07-31]“人文集美·添彩金磚”活動 走進霞梧廣場看精彩表演學文明禮儀
- [ 07-31]迎金磚客,凈化家園
打印 | 收藏 | 發(fā)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