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每八位廈門人中就有一位志愿者。圖為志愿者們在景點宣讀《廈門會晤市民文明公約》和《八不行為規范》。(資料圖片)
據新華社廈門8月11日電 2005年至今,廈門已連續四次獲評全國文明城市。“四連冠”究竟是如何做到的?廈門市給出了這樣的答案:始終堅持創建為民、創建惠民、創建靠民,著力提高群眾獲得感,把順應市民對美好生活的期待貫穿于創建工作全過程。
人人參與的文明創建
在創建文明城市的過程中,廈門市民提出了對優美環境、優良秩序、優質服務、文化生活和民生保障的五方面期待。
既然有期待,就需要有人來為美好期待“把脈挑刺”。國網廈門供電公司職工吳兆磊2008年來到廈門工作,自稱是“半新不舊”的廈門人,在他眼里,挑刺身邊的不文明行為早已是自己生活中的一部分。
“現在廈門正在積極推行斑馬線前禮讓行人的志愿活動,我們在廈門車主的身上看到了對生命的尊重。”吳兆磊說,“但是仍然有一些駕駛員在斑馬線上‘橫沖直撞’,我就會拿起手機拍下這些不文明行為,然后在微博上@交警部門和媒體。”
在廣大市民參與“挑刺”的背后,廈門取得了一系列驕人的成績。
社區書院提升市民文化素質
將書院搬進社區,讓文化走進基層。廈門很早就提出了“社區書院”的概念并積極推動建設,為創新社會治理、提升市民文明素質提供了新路徑。
在廈門市濱水社區書院,志愿者鄭晴晴正試著通過一些禮儀和外語培訓課程提升自己的志愿服務水平。在社區書院,幾乎每周都會有面向全體社區居民的禮儀類和外語類的提升培訓。
“廈門會晤下月就要舉行了,到時候廈門將成為全球矚目的焦點,我希望能夠在最近這段時間里多學習一些,快速提升自己,以便更好地服務五國貴賓。”鄭晴晴說。
2015年5月以來,廈門市以培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統攬,以提升市民文明素質和城市文明程度為根本,以打造特色、提高品位為目標,突出居民主體,融入時代元素,創新服務管理平臺和模式,創建了集學習教育、文體活動、群眾議事和組織孵化于一體的“社區書院”。
“志愿之城”的人間大愛
2016年,臺風“莫蘭蒂”肆虐廈門后,整個城市滿目瘡痍,除了沖在一線的部隊官兵,廈門上千個志愿服務團隊自發上街清理路障,在世人面前展示了一個充滿大愛的廈門。
在廈門前埔北社區,社區黨委于2013年發動成立了關愛中心,為社區內的老人和孩子的生活提供幫助。由于創立初期人手不足,關愛中心的崗位都由社區居民無償認領。據社區書記陳建萍介紹,盡管沒有報酬,關愛中心仍然形成了包括“四點鐘愛心學堂”在內的一系列品牌項目,一批以大學生、全職媽媽、在崗職工等為主體的志愿服務力量活躍在社區中。
有人說,文明是廈門鮮明的精神底色。在創建文明城市的工作中,廈門人民還有更高更遠的期待,不僅僅是為了“全國文明城市”的牌子,而是要打造“文明廈門”的里子。
【亮彩數據】
100%
廈門的空氣質量連續兩年居全國74個大中城市前五位;飲用水源地水質達標率100%。
81部
連續三屆獲評全國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優秀城市;在現行96部地方法規中,涉及社會文明建設的達81部;“多規合一”改革成為全國樣板;率先實現大病醫保城鄉全覆蓋;逐步實現居家養老服務全面覆蓋……
176家
截至目前,廈門已建成1家市級書院總部、6家區級社區書院指導中心和176家社區書院。這些書院的建成和使用,促進了文明城市與文明市民共同成長。
50.5萬人
據統計,廈門現有注冊志愿者50.5萬人,志愿服務團隊組織超3000個,按照392萬廈門市常住人口換算,相當于每八位廈門人中就有一位城市志愿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