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南網8月15日(福建日報記者 廖麗萍 林澤貴)站在火炬大橋上遠眺翔安下潭尾濱海濕地公園,一片片郁郁蔥蔥的紅樹林,猶如一張張綠色地毯平鋪在漲潮的水面上。陽光下,碧海、藍天、沙灘、紅樹林,構成了一道最美的海岸風景線。 紅樹林生長于陸地與海洋交界帶的灘涂淺灘,被譽為“海上綠色長城”,是陸地向海洋過渡的特殊生態系,具有重要的生態和社會價值。 位于環東海域東北角、同安灣灣頂,下潭尾濱海濕地公園海水與淡水相交匯的獨特地理位置為紅樹林的種植提供了天然條件。作為廈門市委、市政府為民辦實事的重要項目之一,該公園總規劃用地面積404公頃,計劃種植紅樹林面積約80公頃,建成后將是廈門市面積最大的紅樹林濕地。 “濕地公園的一期工程已經完工,二期工程正在加速建設,未來,一個集科普、環保、旅游、休閑、觀賞于一體的紅樹林濕地生態公園將展現在人們面前。”廈門海洋與漁業局項目辦相關負責人介紹說,二期工程將建設7座觀鳥亭,同時,約6公里的木棧橋和棧道,以及5個碼頭,將串聯起水上和岸上的風景。 筑起一道“海上綠色長城”,其更深遠的意義在于,它不僅將成為環東海域新城區海岸生態屏障和重要的公共景觀資源,也將大大提升城市周邊景觀效果與生態品位。 從養殖業聚集的灘涂,到別具特色的濕地公園,下潭尾的華麗蛻變只是廈門持續推進海洋生態修復的一個縮影。 “十二五”以來,廈門市投資近70億元,組織開展一批岸線沙灘修復、紅樹林重構工程,修復岸線30公里,建成人造沙灘100多萬平方米,實現了陸海統籌協調發展。近年來,廈門還大力推進“藍色海灣整治行動”,在該行動2016-201 7年主要項目中,海滄灣岸線整治工程包括種植紅樹林約25.4公頃;下潭尾濱海濕地公園二期項目包括紅樹林種植區域兩處,總面積約36公頃。 |
相關閱讀:
- [ 08-14]別讓腐敗污染校園生態
- [ 08-14]原生態是古村鎮保護的核心
- [ 08-10]學雷鋒“保護環境?生態家園”
- [ 07-31]光明日報刊文介紹廈門生態文明建設成功經驗
- [ 06-29]同安衛檢七連冠村落試點垃圾分類 助推生態文明建設
- [ 06-27]廈門翔安南部新城邁向生態宜居現代化濱海新城
- [ 06-21]集美區政協開展生態民生工程視察
- [ 06-18]兩岸特色鄉鎮交流暨生態農業對接會昨在廈舉行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