溪口閘壩今日下閘,龍津溪水將流入廈門
施工人員在引水隧洞內進行襯砌施工
枋洋水庫閘門
枋洋水庫起落閘門時,需兩名工作人員在場,一人操作,一人觀察是否正常運行
溪口至許莊引水隧洞在掘進中發生巖爆現象,工作人員冒著危險查看情況
溪口至許莊引水隧洞的出口已準備妥當
廈門日報訊(記者 殷磊) 今天,廈門的原水供應迎來了里程碑式的變化:新水源工程長泰枋洋水利樞紐工程的先行項目——龍津溪引水工程正式下閘蓄水。長泰枋洋龍津溪的優質原水成為特區原水供應的新生力量。廈門由此開辟新的水源,建立起一條跨市域的新供水通道,與九龍江北溪引水共同承擔起城市供水重任,實現水量互補、安全備用,提高了廈門供水的安全保障水平,增強了應對供水安全事故風險的能力,也為即將召開的廈門會晤獻上了一份大禮。
【建設標桿】
長泰枋洋水利樞紐工程建設指揮部辦公室
綜合組副組長黃聰龍:全身心投入 新水源建設
長泰枋洋水利樞紐工程建設指揮部辦公室是廈門市派駐項目一線專職負責項目移民安置和建設綜合協調工作的機構,辦公地點在長泰縣枋洋鎮。黃聰龍作為辦公室綜合組副組長,主要負責協助領導做好枋洋辦的日常工作。他每周都要進駐枋洋鎮工地一線,了解移民征地拆遷和工程建設情況,掌握工作動態,及時向上級匯報,幫助協調解決有關問題。
2014年11月,黃聰龍根據組織安排到市枋洋辦掛職工作,這意味著他要長期駐扎在項目一線,無法照顧家庭。他的妻子在泉州惠安工作,小孩在廈門剛上小學。面對這樣的情況,他充分發揮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真正做到了“舍小家、為大家”。經過與家人協商,他把孩子寄在托管機構,在市域外全身心投入廈門市新水源工程的建設。2016年7月,他被廈門市委評為“全市優秀共產黨員”。
福建枋洋水利投資發展有限公司
工程部副經理張瓊飛:迎難而上 始終奮戰在一線
2011年,剛從學校畢業的張瓊飛被公司分派到長泰枋洋水利樞紐工程建設地,在四面環山的施工現場長期駐扎下來。從枋洋引水是廈門人做了幾十年的夢,張瓊飛把實現這個夢想作為自己重要的人生目標。為了成為一名合格的建設者和管理者,他堅持邊學邊干,學以致用。查閱資料,內部討論,咨詢專家、同事……張瓊飛在工程建設中迅速地成長起來。夜以繼日、加班加點,是他工作的常態,逢年過節堅守工地更是家常便飯。當面對地熱、涌水、突泥、坍塌等問題時,他迎難而上;在抓工程質量和安全上,他不敢有絲毫的懈怠,始終嚴防死守。如今他已經成為獨當一面的中堅力量,仍然帶領團隊在為廈門的新水源工程奮戰在一線。
長泰枋洋水利樞紐工程
項目經理王鐸銘:堅守工地常過家門而不入
王鐸銘是地地道道的長泰枋洋人,然而自從承擔起龍津溪引水工程驗收的各項工作后,他常常過家門而不入,周末、節假日幾乎沒有休息過。常駐工地的他很怕家人生病,因為他無法照顧;他更怕因為長期不在家中,女兒對他不親——他有一個兩歲的女兒。但他從不后悔投入到工程建設中,他說:“能夠有機會在家門口參與建設廈門的新水源建設,我和家人都很驕傲”。
漳州市長泰縣枋洋鎮的溪口附近,清澈的龍津溪水奔流不息。六七層樓高的4孔閘壩跨溪而立,4扇巨大的弧形鋼閘懸于閘孔上方,蔚為壯觀。這就是溪口閘壩。今天上午,溪口閘壩正式投入運行,隨著4扇總重量近300噸的鋼閘落下,沉入溪水,閘壩上游的水面會漸漸抬升,龍津溪水將涌進溪口-許莊引水隧洞的進水口,朝著廈門進發。
在隧洞的另一頭——集美許莊的大山深處、石兜水庫的上游,溪口-許莊引水隧洞出口,也已經為迎接遠道而來的“客人”做好了準備。龍津溪水抵達許莊后,將順著引水外渠匯入石兜水庫,成為廈門原水的重要組成部分。
半世紀構想 今朝變成現實
廈門水資源匱乏,人均水資源量324立方米,僅為全省人均水資源量的10%,被國家水利部列為全國重要缺水城市之一。長期以來,廈門城市供水保持“一江兩庫”的供水格局(九龍江、汀溪水庫群、坂頭-石兜水庫),85%的原水依賴于市域外的九龍江北溪。隨著沿江城市的開發強度不斷加大以及城市用水量的持續增加,單一水源的原水供應模式使廈門城市的安全供水存在較大的隱患。
從長泰引水入廈的構想,早在上世紀50年代就有了,由時任福建省委書記的葉飛提出。為確保城市供水安全,幾代水利人歷經近半個世紀的分析論證,再加上歷屆市委市政府的持續大力推動,2005年市委市政府明確了將長泰枋洋龍津溪打造成“廈門第二水源”的目標,決定上馬建設長泰枋洋水利樞紐工程。
在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視下,2007年3月,廈門、漳州兩市人民政府簽署《長泰枋洋水利樞紐工程項目建設合作協議》,確定共同開發建設長泰枋洋水利樞紐工程。2011年,該工程項目建議書獲得國家發改委的立項批復;同年8月8日,長泰枋洋水利樞紐工程先行工程——福建龍津溪引水工程支洞工程開挖;2012年3月31日,龍津溪引水工程全面開工建設。至此,龍津溪引水工程建設拉開大幕。
集團軍“作戰” 有力推動項目建設
近年來,市委市政府致力于打造一個“多源化”的環狀供水體系,開展了一系列水源保護工程,要織成一張密實的安全防護網,從水量、水質兩方面不遺余力保障廈門的供水安全。長泰枋洋水利樞紐工程作為其中最重要的一環,得到了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視。按照省委省政府的要求,廈門于2012年成立了長泰枋洋水利樞紐工程建設工作領導小組,由市主要領導親自擔任組長。
由于地質條件異常復雜,工程建設遭遇了重重困難。廈門通過成立指揮部,以集團軍多兵種方式投入“作戰”,各級各部門以指揮部為“神經中樞”,爭分奪秒,通過實行期限管理、零耗時服務、倒排工期等做法,強有力推動項目建設。2015年10月30日,龍津溪引水隧洞全線貫通;2016年12月21日,龍津溪引水隧洞襯砌工作圓滿完成;2017年8月1日,通過了省水利廳組織的溪口閘壩下閘蓄水暨引水隧洞通水驗收。
開辟新水源 打下堅實“水基礎”
龍津溪引水工程是長泰枋洋水利樞紐工程的控制性工程,主要由溪口閘壩和溪口至許莊引水隧洞兩部分組成,通過長約13.842公里的隧洞與廈門的石兜水庫連通,為廈門輸送龍津溪優質原水。
龍津溪引水工程下閘蓄水后,平均每年可向廈門供應1.2億立方米優質水(長泰枋洋水利樞紐工程全面建成投用后年供水量可達2億立方米),為廈門提供第二條供水通道與水源,與九龍江北溪引水共同擔當供水任務,使廈門供水水源逐步由“一江兩庫”轉變為“兩江四庫”的供水格局,能夠保障廈門市的中長期用水,為建設“五大發展”示范市打下堅實的“水基礎”。
龍津溪引水工程不僅能為廈門“解渴”,還能大大改善漳州市長泰縣的用水需求,提高龍津溪周邊生態環境水平,為長泰縣的經濟發展提供用水保障。
【亮點】
市域外奮戰為新水源攻堅克難
龍津溪引水工程施工現場位于跨市域的偏僻山坳,施工環境十分艱苦。此外,工程工期緊、技術要求高,施工過程中更是困難重重。在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視下,按照市委市政府的部署,在漳州、長泰相關部門的大力支持下,市水利局加強指揮協調,建設單位抽調精干力量組建項目建管部攻堅克難,高效、優質推進工程建設。
工程的引水隧洞埋深較深,最深處達地下700米。受地熱影響,洞內溫度常年保持在30℃以上,作業環境非常惡劣。由于開挖洞徑較小,大型機械難以施展拳腳,施工作業十分不便。千余名工作人員就是長期在這種條件下輪替作業的。比起艱苦的施工環境,更讓建設者們撓頭的是異常復雜的地質條件。
工程籌建以來,市水利局作為行業主管部門,由分管副局長帶隊長期駐扎在長泰縣,深入一線,靠前協調指揮。福建省枋洋水利投資發展有限公司作為工程建設業主,由廈門水務集團抽調精干力量組建項目建管部,全力以赴推進工程建設。項目公司建立了質量管理體系,接受福建省水利水電工程質量監督站的監督巡視,對所指出的問題認真自查,限期整改,對所有提出的建議和要求認真落實。針對復雜的地質條件,項目公司多次組織國內知名水利專家來工地勘察,專題討論研究解決方案,還聯合中國地質大學專家開展課題研究,尋找對策。在建設者們的努力下,一個個地質難題被攻克,隧洞得以順利延伸,最終實現全面建成。
龍津溪引水工程累計完成隧洞施工16.642公里(含3條支洞2.8公里),完成土石方開挖量22.5萬立方米,完成襯砌量2.3萬立方米。工程分為4個單位工程,經評定,4個單位工程質量等級均為優良。
許莊搬遷
為新水源騰挪空間
“工程建設,征地先行”。征地移民工作是工程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工程建設的重中之重。
廈門最偏遠的村莊之一——集美后溪許莊的整村搬遷工作6月下旬全面完成,全村剩余的193戶村民全部走出深山。作為廈門重要飲用水源坂頭-石兜水庫的上游村莊,許莊的整村搬遷是出于水源地保護的需求,也是為了給流入石兜水庫的龍津溪水騰挪空間——龍津溪水進入石兜水庫后,許莊的大部分土地將位于淹沒線下,消失在人們的視線之中。
為了讓整座城市喝上更干凈的水,有著近300戶、1000多人口的許莊于2006年啟動了整村搬遷,一部分村民陸續搬出大山,來到山下的三興社區安家。今年,隨著龍津溪引水工程下閘蓄水進入倒計時,許莊剩余的搬遷工作也變得迫在眉睫。時間急、任務重。市、區兩級設立指揮部和工作小組,進村入戶開展征拆搬遷工作。他們把以人為本、為民辦實事的理念融入征拆過程中,堅持“一線工作法”,前移指揮關口,在一線解決群眾問題,最大限度地取得群眾的理解和支持。短短16天的時間里,涉及193份協議、面積6.5萬多平方米住宅房屋的征拆難題順利解決。
在長泰縣境內,征地移民工作由長泰縣為主負責。長泰縣政府專門成立了枋洋水利樞紐工程建設指揮部,縣政府主要領導親自掛帥,抽調村鎮干部深入一線做群眾工作。指揮部成員主動溝通,靠前服務,用真心換征地移民的信任,用實干、苦干換征遷進度。在縣政府、縣指揮部的大力推動下,完成了棕仔樹水電站、洋美紙品有限公司、新新龍制氧廠等主要受影響廠礦企業的拆除,為溪口閘壩下閘蓄水創造了前提條件。
【鏈接】
龍津溪引水工程
概況
長泰枋洋水利樞紐工程位于漳州市長泰縣枋洋鎮,是我省近十年來第一個獲國家批準的大型水庫項目、省市重點工程。工程建成后年均可向廈門供水約2億立方米,保障特區供水安全。工程由上存水庫、尚吉電站、溪口閘壩及溪口至許莊引水隧洞4部分組成。其中位于最上游的上存水庫把龍津溪水截住,變成輸往廈門的原水。而擔負輸水任務的,正是龍津溪引水工程。
龍津溪引水工程包括溪口閘壩和溪口—許莊引水隧洞兩個項目。溪口閘壩正常蓄水位70米,最大壩高21米,庫容304萬立方米,集雨面積達463平方公里。閘壩設有4扇弧形閘門,每扇寬13.5米、高10米、重約70噸。溪口閘壩的作用不在于蓄水,而是要在原水進入引水隧洞前抬高水位,讓原水能夠實現自流輸送。
溪口-許莊引水隧洞全長13.842公里,每天可以把約50萬立方米的原水輸送到廈門。它是一條自流隧洞,利用進水口和出水口的落差,讓原水從長泰自己“跑”到廈門。這種隧洞最大的好處就是節約能源,無須加壓。
上存水庫的建設也在有序推進中。目前水庫大壩已“長高”到22米,澆筑10.2萬立方米混凝土,占大壩混凝土總量的23.5%。
水質
龍津溪是九龍江的支流之一,水資源豐富,水質優良。根據檢測,引水隧洞進水口附近的水體達到“二類水質”,也就是說,這里的水經常規凈化處理(如絮凝、沉淀、過濾、消毒等)就可以飲用。
水量
溪口-許莊引水隧洞的洞徑達3.9米,它每天可以把約50萬立方米的原水輸送到廈門。在上存水庫還未建成投用的情況下,龍津溪引水工程年輸水量可達1.2億立方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