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天,習副書記把我叫去,他說協議也簽訂了,寧夏究竟是個什么樣呢?你帶幾個人去看看。 1997年3月,我帶隊到寧夏南部的西海固地區走了7天,印象最深的就是那里的老百姓真苦。農民冒著細雨排隊一整夜,只為將土豆賣給縣里唯一的企業;孩子上課的教室沒有門,玻璃窗是破的,有的地方沒教室,老師用樹枝在地面上寫字來教學;水是咸的,一點水要從很遠的地方挑來,沒水洗澡…… 我把西海固的困難情況拍成短片帶回來向習副書記匯報,他專門邀請其他省領導一起觀看,商量對口幫扶的措施,由此可見他對閩寧協作的關切之深、思慮之周。 一個月后,習近平到寧夏參加閩寧對口扶貧協作第二次聯席會議,還去西海固考察了6天。他說窮地方他見過也住過,但到了上個世紀90年代,改革開放好多年了,仍有那么窮、那么苦的地方,內心受到很大的沖擊。 確定了要扶,還得想好怎么扶。那次聯席會決定,把有限的資金集中投入到建學校、坡改梯、移民吊莊、菌草扶貧等項目中,這些都是西海固群眾最迫切希望解決的民生問題,也是我們在福建扶貧實踐中總結出來行之有效的做法,把錢用在刀刃上。 在調研西吉移民搬遷的吊莊玉泉營時,習近平提出了建設閩寧村的設想。“吊莊”是寧夏的詞,意思是把這個村從那兒吊到這兒,福建叫移民。要從西海固移民到銀川,投資很大,他建議搞一個試點,打造成具有樣板意義的閩寧協作示范村,讓移民遷得出、穩得住、致得富。 1997年7月15日,閩寧村就在銀川城外永寧縣的一片戈壁灘上破土動工。奠基當天,習近平還專門發去了賀信。去年習總書記專門考察的閩寧鎮,就是升格的閩寧村,已經從當年只有8000多人的貧困移民村發展成為擁有6萬多人口的“江南小鎮”,當年的干沙灘已經變成金沙灘,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了20倍。 |
相關閱讀:
- [ 08-24]這座不足兩平方公里小島 為何引起習近平高度重視
- [ 08-23]習近平總書記在福建的探索與實踐·發展篇
- [ 08-09]習近平對四川九寨溝7.0級地震作出重要指示
- [ 07-28]習近平集體會見第七次金磚國家安全事務高級代表會議外方代表團團長
- [ 07-25]習近平就鼓浪嶼申遺成功作出重要指示 廈門上下深受鼓舞
- [ 07-23]習近平總書記就鼓浪嶼申遺成功重要指示在廈門反響熱烈
- [ 07-06]習近平觀戰中德青少年足球賽 廈門12歲小將是場上主力
- [ 06-27]習近平前往國家博物館參觀香港回歸祖國20周年成就展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