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美大社居民 陳建華 攝
刈香巡游 陳建華 攝
廈門晚報訊(記者李小慶)坐在陳氏宗祠石板上讀報的老人、騎著自行車經過的大社人、廢舊蠔舍的墻角,還有大社人刈香巡游的畫面……陳建華手中相機的鏡頭偏愛集美大社,他總能捕捉到大社人生活中的細節。
陳建華是集美人,在大社長大,現住在大社附近。許多時候,他脖子上掛著相機,穿梭在大社的小巷里,記錄大社的“美”。
為了拍到理想的畫面,會花很長時間等待
陳建華說,大社的“美”是拍不完的,每天都不一樣。他偏愛這里的“人文”,鏡頭里撲面而來的生活氣息,比如坐在助力車上的婦女、坐在大社陳氏宗祠前悠閑讀報的老人、賣了三十年水果的攤販……他覺得這些畫面就是大社人的真實生活,值得一一記錄下來。
陳建華說,有時為了拍到好畫面,需要耐心等一等。比如,為了拍到大社人悠閑自在騎行的畫面,他會花20分鐘甚至更長時間等待,等有人從祠前路的交叉口騎自行車經過,車聲響起,他就調好焦距,接著按下快門。“這就是大社的安逸寧靜、與世無爭,是大社人的悠閑生活。”陳建華說。
他的鏡頭里也有大社的變遷。比如,每年正月十五大社人會舉行刈香巡游,陳建華幾乎都會到現場。他拍下的畫面里,有十年前的抬轎場面,有后來被拆掉的大社菜市場,還有那些扛大旗的男子。
拍下蠔舍如今的樣子,記錄大社人漁家生活
有一些畫面,是陳建華小時候的生活。比如大社那棟合作社的樓房,幾十年前,除了糧油,所有大社人需要的副食品都在這里。這棟樓的一層曾有一個“冰廳”,賣冰棒賣冷飲賣酸梅湯等,食雜店還有汽水賣。
大社里還“藏”著七座蠔舍,這些蠔舍已有上百年的歷史,比集美學村建得還要早,陳建華用鏡頭記錄下了蠔舍如今的“容顏”。他說,蠔舍就是以前大社人把海蠣、生蠔撈上來,在那里剝殼的地方,后來變成了修漁網的地方。如今,這七座記錄大社人漁家生活的蠔舍已壞了六座。
“這些風景,只有小時候住在這里的人才會拍吧?再不拍以后就沒得拍了,再過十年八年,可能就沒有了。”陳建華說,拍下蠔舍時更多的是感嘆。
酷愛攝影,一年拍三萬張照片
其實,陳建華并非攝影專業出身,20年前因為工作需要,他買了相機,拍著拍著就成了愛好,最近幾年則是“一發不可收拾”。“以前是9年才拍三萬張照片,現在一年都不止這個數。”陳建華說。
在陳建華看來,最真實最自然的,就是最美的。他偏愛那些生活中的小細節,比如去了北京或上海,拍攝的也多是當地騎摩托車的市民,或地鐵里行色匆匆的乘客。
他也拍風光,比如園博苑的美景、云彩、霞光等。他說:“拍風光的人很多,要拍就拍點不一樣的。”
陳建華說,他就是想把現在人們生活的場景、細節記錄下來,也許在未來的某一天,這些照片就成了珍貴的資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