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帶領市民探尋沙坡尾建筑背后的故事。(記者 王協云攝) 改造后的沙坡尾木棧道沿線建筑風格更加現代化,也更為整潔。 在厚重的歷史里 觸摸海洋文化 ●市民馬劍明: “沙坡尾老漁港見證著城市的發展變化,更是了解廈門歷史文化的窗口。這里極具特色的鄉土文化要好好地傳承下去。” 住在廈大附近的馬劍明喜歡帶著10歲的兒子到沙坡尾散步。父子倆沿著避風塢研究水面上停靠的觀賞漁船,欣賞不同年代混搭的建筑,甚是愜意。 馬劍明說,前不久,父子倆還走進沙坡尾社區,跟著老漁民學習漁繩結的編織。 沙坡尾,是廈門港的發源地。歲月流轉,沙坡尾漁港不再具備漁港功能。在思明區老城的有機更新中,沙坡尾舊貌換新顏,并保留了避風塢、岸線、街巷、騎樓等最直接、最真實的城市文化印記。 在美國資深建筑教育家Renee.Y.Chow教授、清華大學建筑學院院長莊惟敏教授等近20位建筑大師的眼里,“整治一新的沙坡尾舊貌換新顏,不僅是‘混搭’建筑、多元文化、創意無限的‘活態博物館’,還是一座擁有生活氣息、縈繞著鄉愁的‘活態博物館’。” 如今,漫步在避風塢,市民游客、新人們在沿線特色建筑前留影的畫面成為新的風景線。這里極具年代感的建筑更是吸引了不少廈大學生的注意。 沙坡尾84號二樓護欄上雕刻著不少貝殼、浪花的裝飾;大學路112號三層建筑每一層樓都有不同的建筑風格,但都打上了時代的印記……經常到沙坡尾走走看看的廈大城市規劃專業研二學生林小琳說,“沙坡尾的建筑集合了很多年代的建筑,是我們了解沙坡尾歷史文化的重要載體。” 在沙坡尾58號,一艘長達10.58米的觀賞王船讓人對這里的民俗文化充滿好奇。“送王船”是福建省沿海漁港、漁村古已有之的民俗,意在祈求風調雨順,國泰民安,也告慰遭遇海難的英靈。在廈門漁業史專家陳復授看來,“這艘王船的制作不僅是傳承“送王船”這一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創新探索,更是沙坡尾海洋文化的見證。” 這個最生活化的街區里,還活躍著一批藝術家,蔡天安就是其中之一。對沙坡尾情有獨鐘的他將畫室扎根在沙坡尾,至今已創作了四五十幅沙坡尾題材的畫。在他眼中,“沙坡尾具有獨特的魅力,我想把沙坡尾不同角度的韻味都用畫展現出來。” 附近的不輟舊物館里,琳瑯滿目的閩南地區老物件充滿著濃濃古早風,老板陳朝遠很樂意為你介紹每一個老物件背后的故事。在沙坡尾開舊物館,在陳朝遠看來最合適不過了,“這里的每一件舊物都承載著過去生活的方式,凝聚著幾代人的智慧,這些老物件是有溫度、有情感的,更是傳播傳統文化的載體。” 誠如廈門大學建筑與土木工程學院城市規劃系助理教授張若曦所言,沙坡尾“活態博物館”,融合了不同時代的經典建筑,不同時期的景象碎片,不同人群的生活場景,不同文化精神的寄托,就像一圈圈的城市年輪,喚醒了鄉愁。 |
相關閱讀:
- [ 04-25]老式百貨店重現老城區 傳承廈門歷史記憶與文化基因
- [ 03-31]多個部門協作 鷺江街道整治占道經營取得明顯成效
- [ 12-01]國際花園城市大賽總決賽 評委“犀利”提問難倒代表團
- [ 06-07]廈門鷺江老城停車難有望緩解 預計年內實施新規劃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