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水穿石 激發山村“造血”功能 山頭逐漸穿上綠衣,山坡疊起層層茶園,廈門西北角的高山上,茶香漸濃。 擺脫貧困沒有捷徑可走,對于受自然環境、地理因素等制約嚴重,經濟落后的軍營村和白交祠村來說更是如此,唯有像滴水穿石一樣,對準一塊石頭,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地滴下去。 在那個洋溢著希望與夢想的年代,每一個參與其中的軍營白交祠村民,畢生難忘那段大開茶園的崢嶸歲月。 “窮怕了,大家就想著,多種一點茶,就能多賺一點錢,這是我們心中樸素的夢想。”作為軍營村的老書記,高求來對當初的那段歷史再熟悉不過。指著村莊四周隨處可見的茶園,高求來說,這些茶園不是一夜之間憑空變出來的,而是村民們按照習近平同志工作調研時的要求,起早貪黑在荒山上開出來的。一年開一點,一人開一點,一開始是人工開荒,后來是依靠大型機械,到上世紀90年代末期,一到農閑時山頭就滿是挖掘機。 幾度春秋,春華秋實。昔日征程上灑下的滴滴汗珠,印下的串串足跡,終于結出了累累碩果。1998年,距離軍營村部兩公里的地方,一片柿子林長勢旺盛。每個山頭都披上了綠色的盛裝,山上美麗的梯田,是村民們種滿希望的茶園。與1986年相比,兩個山村也悄悄地發生嬗變——道路變寬了,村民新建的房子如雨后春筍拔地而起,兩村的茶園均達到了2000多畝,兩村的人均年收入達到2200多元,村民的口袋逐漸鼓起來了。 不過,這個收入相比山下仍然差了不少。可問題是,基本上每戶都種了幾十畝的茶園,大家已經快忙不過來了,怎么繼續增收? 唯有進一步激發兩村經濟的“造血”功能。 1998年10月16日,高山上茶香四溢,這是一年之中采秋茶的時候。在這個被當地茶農稱為“秋香”的時節,時任福建省委副書記的習近平第二次來到軍營白交祠。當時27歲的高泉陽是軍營村村民新選出來的村主任,他向習近平提出,能否爭取個扶貧項目,在軍營村建個現代化的茶廠,提高制茶水平和提升茶葉的品質。 習近平在詳細了解軍營村的發展現狀后,對這樣的思路表示贊同。 此后,在廈門市委農辦和市農技中心的幫扶下,投資70萬元的軍營村茶廠建了起來。 茶廠在2000年5月投用后,軍營村村民人均收入在三年內就直接提升到5000多元。高泉陽算了筆賬:“經過茶廠加工的茶葉,每斤價格提高2元-3元,全村一年粗略算下來就能增收約150萬元,當初投入的70萬元一下就賺回來了。” 軍營村村民蘇德水始終忘不了省市工作調研組帶來的數十臺先進的制茶機械。作為村里的貧困戶,蘇德水也分到了一臺。蘇德水說:“那個機器一臺要3000多元,如果是在以前,我們一年賺下來的錢都不夠買。靠手工制茶,一人一天只能做20斤,用機器至少能提高一倍的效率,所以這個機械很重要,很好。” 這些機器的到來,讓面朝黃土背朝天的深山茶農觸摸到了時代的脈搏,直接帶動了軍營村和白交祠村的一場“生產力革命”。 人們意識到,祖祖輩輩流傳下來的手工制茶技藝,已經到了更新換代的時候了。在各級各部門的支持和擔保下,軍營和白交祠不少村民紛紛貸款買了制茶設備,兩村由手工制茶開始進入了機械制茶時代。 生產效率大大提高,生產力得到了解放。隨之而來的,是茶園的進一步擴大和村民收入的進一步提高。到2009年,軍營村和白交祠村的茶園面積達到了10000畝,村民人均年收入更是上漲到近9000元。 回憶起那段時間,后來擔任村黨支部書記的高泉陽用自豪的語氣告訴記者:“這是軍營村的第一個輝煌時期,當時山下其他村莊的許多村民都成了我們的采茶工人,我們村在鎮里基本上可以算是首富了。” |
相關閱讀:
- [ 06-29]廈門市同安首次在邊遠山區開展垃圾分類試點
- [ 04-26]龍頭企業帶動 打造廈門市同安區“花果山”
- [ 12-26]“鄉土中國馬拉松”昨開跑 數百跑友邂逅鄉村美景
- [ 12-09]近20家媒體點贊廈門市同安美麗鄉村:空氣都是甜的
- [ 10-11]千米高山上有了衛星數字農家書屋 首批試點選同安
- [ 09-04]廈門愛心企業來到同安軍營村送關愛 老人歡聚迎中秋
- [ 02-20]元宵節蓮花褒歌將唱響同安軍營村
- [ 02-20]元宵來軍營村賞七彩池風光 現場品嘗同安美食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