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營村面貌一新。(余根深 攝)
山村努力補齊教育“短板”。(余根深攝)
軍營村圖書館。(本報記者 吳耀東攝)
村民生活越來越豐富,圖為送書下鄉活動。(何東方攝)
地處偏遠山區的軍營村修建了水泥路,通了公交車,村民生活越來越方便。(何東方 攝)
著力實施“五位一體”建設,村民生活更加安樂幸福。 (陳嘉新 攝)
高山警務服務中心。(何東方 攝)
村民生活愜意。(記者 林銘鴻攝)
廈門日報訊(記者 吳耀東 盧漳華 通訊員 葉文彬 鄭素描 余雪燕韓超)夕陽西下,山坳之中的軍營村沐浴在落日的余暉中,圣潔而溫馨。在干凈整潔的村莊中,記者遇到了有數面之緣的楊蘇阿婆,這位從白交祠村嫁到軍營村的老人,一如既往熱情地向記者打著招呼。富足而便利的生活,讓這位88歲老人幸福感滿滿。致力于“五位一體”建設的軍營村和白交祠村,生機勃發,熱力四射,和美向上,溫馨洋溢。這兩個偏居一隅的高海拔山村,處處流淌著和諧社會同頻共振的快樂音符。
“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近年來,廈門市著力踐行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把實現人民幸福作為發展的目的和歸宿,緊密圍繞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建設“五大發展”示范市的目標任務,統籌城鄉發展,推動共享發展,不斷推進城鄉要素平等交換和公共資源均衡配置取得重大突破,給農村發展注入新的動力,讓廣大農村居民共享改革發展成果。作為我市“五位一體”建設試點村,在市委、市政府的有力領導下,在各級各部門的關懷下,軍營村和白交祠村各項民生事業蓬勃發展,基礎設施、教育、醫療衛生、安全、文化等民生領域發生了可見的顯著的變化,村民有了更多獲得感。
舊貌換新顏 山村生活越來越便利
軍營村和白交祠村,海拔近千米,是廈門最高的兩個行政村。
從同安城區到軍營白交祠,開車大約要一個小時。一名曾到白交祠村駐村的市委組織部干部數過,從山腳下的祥溪林場算起,到白交祠村口共要在山路上拐216個彎。到軍營村的山路稍短一些,記者數了下,186個彎。
坐車的人常被晃到頭昏眼花,但在這兩個云端之上村莊的村民看來,上山的路除了遠一些,已經好走了很多。36歲的蘇銀坂記得在他的中學時代,山上沒通公交車,下山靠拖拉機和四輪貨車,到山下鎮上的學校,路上要花掉大半天。每次周末出門前,母親都會叫他好好梳洗,干干凈凈地去上學,可是到了學校后,他總是灰頭土臉,頭發都變白了——因為一路塵土飛揚。
也因此,蘇銀坂和許多軍營白交祠的年輕一代一樣,決心一定要走出大山,到山下工作。而就在他下山的15年間,村莊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修路通車讓天塹變通途
2005年,從山下到山上這條山路鋪上了水泥,水泥路修到了兩村村口。2008年,軍營村成為全市首批老區山區的改造試點村,2010年,白交祠被列為市老區山區建設先行村,兩村的環境開始有了新的面貌。蘇銀坂說,每次上山回家,都會發現村里有了新變化:400多個旱廁填埋了,家禽家畜圈養起來了,村里還安裝了260盞左右的路燈,夜晚亮了起來。更重要的是,水泥路通到每家每戶的門口,公交車也通到了村民家門口。
環境整治讓山村變花園
老區山區建設讓兩村的基礎設施告別了一窮二白的年代。而隨后的“美麗鄉村”建設和“五位一體”建設更是讓兩村山村變花園。
在各級政府各部門的大力支持下,兩村不斷完善各項環境整治和基礎設施建設,開展環境綜合整治提升工程、生活污水整治工程、人飲水源改建工程、休閑觀光農業基礎設施建設等40多項重點工程,實現道路硬化、庭院美化、路燈亮化、村莊綠化,文化園、衛生所、圖書館、健身路徑、籃球場一應俱全,人居環境和生態環境顯著改善。
如今的軍營村和白交祠村,房前屋后干干凈凈,井井有條,依山而建的閩南民居,古香古色,別具風味,村里到處綠樹成蔭,村里的中心溪溪水清澈,明凈如鏡。
看到村里的變化,2016年,蘇銀坂決定回家發展,“現在家里一點不比城市差。”
教育信息化 山村孩子同享良好教育
蘇銀坂回來了,但他的妻子還在山下工作,“小孩在山下讀書,她只好在山下照顧。”蘇銀坂的無奈,軍營白交祠不少人都遇上了。
山村教育成脫貧致富“牛鼻子”
軍營村老人協會會長高求來給記者說了一個數字,共有296戶村民的軍營村,村民在山下買了近150套的房子。這個數字,除了說明村民的收入節節攀升之外,也側面反映了山村教育的落后——不少村民在城里買房就是為了讓小孩能在城里讀書。
一些先富起來的人把孩子送下了山,但一些不那么富裕的家庭,孩子的教育還主要是在山上。在有關部門看來,留在山上的這些孩子,成了“教育扶貧”的關鍵。
習近平總書記曾說過,扶貧必扶智,讓貧困地區的孩子們接受良好的教育,是扶貧開發的重要任務,也是阻斷貧困代際傳遞的重要途徑。
山高路遠的軍營白交祠,在發展教育上有天然的弱勢。兩村的教育問題,成了各級政府、教育部門和村民心中的一件大事,這是貧困地區脫貧致富的“牛鼻子”。在他們看來,盡管兩村已經從窮鄉變成了富壤,但教育這塊“短板”不解決,就難以確保貧困人口徹底穩定地消除貧困。
學生通過“云端”同上一堂課
家就在學校邊上的蘇銀坂記得,2012年,軍營村的學校進行了翻建。翻建過后,雖然學校依舊不大,但多媒體教室、電腦、圖書室、幼兒游樂設施等一應俱全,硬件設施顯著提升。
因為學生數較少,軍營和白交祠的學校均以教學點的形式存在,成為同安區8個邊遠山村教學點中的2個。這兩個教學點,分別只有十幾個學生,承擔學前教育和一、二年級的教學功能,到三年級后,學生都要到鎮上的蓮花中心小學寄宿。
“市里制定了扶持政策,從待遇和職稱評定上給予支持,因此很多老師都主動報名上山駐點。”蓮花中心小學校長葉特愉介紹,兩個教學點各有2名老師,主要承擔語文和數學的教學任務,音樂、美術等副科則是能兼則兼。這也成了教學點和山下學校最大的區別。
后來,在教育信息化方面一直走在全省乃至全國前列的同安區找到了辦法。2013年12月12日,白交祠教學點5名二年級孩子和同安城里陽翟小學52名孩子,通過千兆網絡教育云平臺,遠程同上了一堂音樂課。這是白交祠教學點這5名孩子第一堂真正意義上的音樂課。
“云上”的孩子,“云中”上音樂課,這樣的模式一直被延續到了現在,兩個教學點現在常態化地與山下的陽翟小學和蓮花中心小學同上音樂課、美術課,山村學生的素質得到了全面的提高。
“后來明顯能夠感覺到,山上的孩子,3年級到中心校的時候,自信多了、洋氣多了。”葉特愉認為,教育信息化的嘗試讓山上的孩子跟山下的孩子站在了同一起跑線上。
蘇銀坂也有同樣的感覺:“這兩三年的春晚,基本都是小朋友唱主角,以前村里的孩子連兒歌都不怎么會唱,更別說舞蹈。”
這種變化,也讓蘇銀坂開始考慮:可以讓3歲的小兒子接下來也在村里上學。
文化暖民心
村民幸福感得到提升
蘇銀坂所說的“春晚”,又被大家形象地稱為“村晚”。
2015年的春節,軍營村在除夕夜舉辦了一場春節聯歡晚會,整場晚會由村民自編自導自演,蘇銀坂就是這場“村晚”的導演。
高山“村晚”讓春節更有味
蘇銀坂說,這個晚會緣于村民們的一次閑聊。因為往年吃完年夜飯后,大人就去喝喝酒,年輕人就打打牌,大家想要改變一下。于是村民有的出錢,有的出力,有的出節目,還特別成立了策劃小組,把晚會辦了起來。
如今,軍營村的“村晚”已經成功舉辦了三屆,白交祠也連續兩年舉辦了自己的春節聯歡會。高山上的春節更熱鬧了,連蓮花褒歌賽也來了。
蓮花褒歌是流傳于同安區蓮花鎮山區的一種“對唱山歌”,2007年8月被列入福建省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也是從2007年起,市、區文化部門每年都會在同安高山地區舉辦蓮花褒歌賽,軍營村和白交祠村也經常組隊參賽。
2016年元宵節,廈門市蓮花褒歌賽首次走出發源地小坪村,來到軍營村,在美麗的七彩池畔唱響茶園歡歌。今年元宵,這項比賽又移師白交祠村舉辦。這項影響力越來越大的比賽,已經成為兩村的一個文化品牌。
引進廣場舞還成立了腰鼓隊
軍營村黨支部書記高泉陽說,“五位一體”建設,改變的不只是村容村貌,也提高了村民的生活水平,改變了生活理念,村民有了更高的文化追求。
最明顯的變化就是兩村的夜晚熱鬧了。每個晴朗的夜晚,路燈照亮下的軍營村文化廣場總是人頭攢動,年輕人在籃球場上揮汗如雨,婦女們在廣場上舞動身姿——城里的廣場舞在這個最偏遠的山村也扎下了根。
“大家通過跳舞,聯系更密切,感情更好,心情也更加舒暢了。”村民高珠玉算是軍營村最早跳廣場舞的一批人。2013年,在城里買房的她看到了城里人的廣場舞,便和村里其他幾名婦女商量著把廣場舞引進軍營村。了解到村民有這樣的愿望,同安區文化館和蓮花鎮文化中心聯系來了市文化館的舞蹈老師,在專業舞蹈老師的指導下,沒有舞蹈基礎的農村婦女也跳得有模有樣。市文化館還積極響應村民的要求,幫軍營村建立了腰鼓隊。
阿姨們熱情的舞蹈,也成了軍營“村晚”的保留節目。每年一度的“年度大戲”,阿姨們的廣場舞或腰鼓表演都承擔了開場表演的重任。
不過,在今年的軍營“村晚”開場之前,一首暖場歌曲吸引了記者的注意。連續三年擔任導演的蘇銀坂說,那是軍營村新出爐的村歌,叫《山路彎彎》。
歌曲中唱到:“山路彎彎,建設新農村,齊心奔小康!山路彎彎,共筑中國夢,山村幸福長……”
>>點擊
高山警務中心 提升群眾安全感
2014年底,被稱為“高山警務室”的同安公安分局“高山警務服務中心”在軍營村揭牌成立,集警務、司法、調解、安保等多功能于一體,有效解決高山出警難題,提升群眾安全感。
該中心同時受理暫住證、駕駛證、《特種行業許可證》等各種證照的辦理,在山區范圍開展防火巡查、治安巡邏,并上門為孤寡老人、殘疾人員等有特殊困難的村民開展服務,由于偏遠和交通不便而困擾同安區蓮花鎮高山茶鄉區域村民辦事的問題迎刃而解。
前不久,同安消防大隊又在“高山警務服務中心”建立“加強版”的微型消防站,力爭做到出現火情時“一分鐘響應,三分鐘到場,五分鐘控制火勢”,把損失降到最小,針對游客多、地形復雜、水系發達等實際情況,該消防站同時還承擔了山地救援、水上救援等功能。同安消防大隊同時還在白交祠村按一類站標準打造微型消防站。
衛生服務一體化 看小病不用出村
2013年底,軍營村和白交祠村完成了兩村衛生所標準化建設,實行鎮、村衛生服務一體化管理;納入全市市民健康信息系統,對貧困病人減免優惠醫療費用,村民人人享受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實現了“小病不出村、一般疾病不出鎮”。最便民的變化,就是兩村的村民可直接在村衛生所刷卡就醫和買藥,許多患有慢性病需要長期服藥的老人,在家門口就可以買到藥,方便又實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