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溪治理后, 山青水更綠。通訊員 劉平攝 海西晨報訊(記者 宗琴 崔易 通訊員 劉平)河道變成碧波蕩漾的美景,小流域治理如何修復城市生態?從生活污水處理站變身人工濕地,生活污水又是如何精彩轉變,激起“綠色動力”?讓垃圾分類成為文明的標志,我們每個人又能做些什么?近年來,廈門一直將生態文明建設逐漸融入經濟社會發展的各方面中,除了上天賦予的得天獨厚的環境,廈門的美還應當歸功于生態文明理念。 作為人文薈萃的僑鄉集美,擁有眾多自然美景。集美在實現城市發展的同時,注重支起綠色屏障,建立“一河一策”養護機制,修復河道生態整治,同時將生活污水進行分散式處理,并將垃圾分類知識在寓教于樂中深入全區,切實在生態文明建設中給出集美經驗,守住綠水青山。 一河一策 全面推進“河長制” “現在河面上基本看不到垃圾。”許溪的河道養護工林天來指著河面說,以前水面上總是有些生活垃圾,如今干凈多了。 2015年,集美區在許溪首次施行“河長制”,為河流引進專職“管家”,通過河道疏浚、控源截污的方式清理河道,同時在溪流養護方面,優先聘用河道周邊村莊的村民,緩解富余勞動力滯留問題。 后溪的許溪是廈門第二大溪流,在許溪小流域的治理上,集美區首先采取多部門聯合“作戰”方式,消除“多頭治水”的弊端,使治水網絡密而不疏———任何一個環節都有專人負責,還有嚴格的考核制度。 除此之外,管養分離是集美區流域治理的基本模式。政府通過購買服務的方式,向民間招募河道專管員;同時,也將河道保潔、河床護坡養護及沿溪道路保潔工作打包給保潔公司負責。河長制辦公室成員單位定期開展聯合督查,執法部門嚴格執法,同時引入第三方評估機制,對河流保護管理效果進行監督和評價。 通過不斷有效治理,許溪流域面貌發生根本性變化。 許溪的成功,成了集美小流域整治的“樣本”。今年,集美區全面推進“河長制”,運用到后溪、深青溪、瑤山溪3條流域的13條支流上,采取“一河一策”,將農業面源污染治理、生豬退養、農村污水納網處理、違法采砂查處等與水環境相關的保護管理內容,全部納入“河長制”的實施方案中,統籌協調,做到有專人負責、有監測設施、有考核辦法、有長效機制。 |
相關閱讀:
- [ 09-01]集美志愿者鳳林灣凈灘護林 做海洋生態守護者
- [ 09-01]廈門跨島發展帶來翔安巨變 生態新城正崛起
- [ 08-27]廈門市海滄生態文明建設 交出了亮麗成績單
- [ 08-24]“大美中國·生態贛鄱” 綠色安遠打造生態福地
- [ 08-24]【砥礪奮進的五年】廈門:生態立市惠民生
- [ 08-23]生態定南:保護綠水青山 致富鄉親實現共贏發展
- [ 08-16]新景點生態園月底迎客 漂亮“小伙伴”入駐園博苑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