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浪嶼歷史風貌建筑八卦樓 劉東華攝
鼓浪嶼文化遺產監測管理中心大廳 戴懿攝
鼓浪嶼街景 劉東華 攝
廈門晚報訊(記者 戴懿 通訊員 夏思萱)鼓浪嶼申遺成功已過去近兩個月,人們最直觀的感受就是:一度游客爆滿的狀況不斷在改善。鼓浪嶼申遺不是為了增加客流,而是通過合理管控游客數量保護老祖宗留下的遺產。
申遺成功只是鼓浪嶼保護與發展的新起點。一段時間以來,一系列保護鼓浪嶼的舉措正在不斷推進,歷史風貌建筑的監測、修繕和保護,開展鼓浪嶼第三批歷史風貌建筑的認定工作,實施街巷改造,繼續推進“全島博物館”計劃等,鼓浪嶼的歷史風貌將得到更好的保護。
此外,鼓浪嶼將加快“智慧鼓浪嶼”建設,預計10月前所有國有景區就可以實現免費WiFi的全覆蓋。
建高科技監測系統 申遺評估專家當作范本來推廣
在龍頭路100號的中南銀行辦事處舊址,一樓、二樓已經變成了中南銀行的歷史沿革展館。許多人不知道的是,三樓藏著鼓浪嶼文化遺產監測管理中心的“大腦”。在三樓大廳,32塊顯示屏組成的巨大屏幕,實時監控著島上的53個核心要素、重點景區、人流密集的重點區域以及環鼓浪嶼海岸線。
監控的背后是一整套的高科技系統,并通過完善的工作機制保證其運行。申遺評估專家刈谷勇雅來鼓浪嶼考察,聽完了監測系統的介紹后,十分認同這套管理方式,并要走了英文版的講解詞,表示要向其他世界遺產地推介鼓浪嶼的管理方式。如今,已有多個國內世界文化遺產地的管理部門來鼓浪嶼考察學習。
客流達到一定數量時 系統會自動發出預警
對于歷史風貌建筑,很重要的一點就是要建立長效的保護機制。鼓浪嶼文化遺產監測管理中心副主任蔡松榮說,該系統是由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的專業團隊,經過對全島核心要素摸排調查,并花費幾個月時間論證,設計出監測預警的方案,再由國家測繪局下屬專業機構開發出的。系統涵蓋了單棟核心要素的監測、區域的監測、自然環境的監測等多個方面。而且,除了在中心查看,通過手機APP也可以實現遠程監測。
通過系統,最直觀的是能及時了解到島上的人流壓力情況、核心要素的情況。當客流達到一定數量時,系統會自動發出預警,提醒相關部門進行游客的分流、引導,保證游客安全和游覽舒適度。
該系統在社會管理方面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有幾次攝影師丟失設備器材,警方正是通過這套系統提取到了相關線索。
24小時實時傳輸數據 有異常立刻派人到場查看
這些歷史風貌建筑經歷了幾十年甚至上百年風雨,難免出現墻體開裂、位移或者沉降,雖然一般都不嚴重,不需要修補,但管理部門絲毫不敢掉以輕心。借助高科技的監測防御,能像足球比賽中的防守體系一樣,將威脅和問題解決在禁區之外。
毓德女學舊址、黃榮遠堂、黃家花園等不少核心要素,都安裝了水準儀和位移計,一天24小時實時傳輸數據,代替人工監測。受外環境的影響,每天的振動幅度正常是在1-2毫米范圍內。一旦信號出現大面積波動,那就可能出現了問題,工作人員要立刻到現場查看。前段時間黃家花園圍墻的水準儀數據一下子出現了5厘米的異常振幅,當時工作人員懷疑墻體下陷,立刻到現場查看,但是墻體并沒有變化。接下來幾天的監測顯示,數據又恢復了正常。工作人員推測,數據的波動很可能是當時附近球場的足球砸到墻所致。雖然是虛驚一場,也體現了高科技在監測預警方面的重要作用。
與該系統平行的還有消防物聯網自動報警系統,每一個核心要素在所有敏感區域都安裝了消防探測點,只要有煙霧,系統就會自動發出警報:“有火警請查看。”
每周都要人工巡查拍照 微環境數據也完整記錄
光靠高科技還不夠,人工的巡查必不可少,中心每個工作人員同時也是巡查員,每周都要對核心要素進行巡查、拍照,并錄入系統。
蔡松榮說:“更重要的是通過這套系統,我們搭建起了一個工作平臺,發現問題、上報問題、錄入處理結果,實現有發現、有上報、有解決、有落實,建立起一整套人工巡查、平臺預警和處置反饋相結合的有效機制,真正起到了監測預警的作用,同時還能形成一套監測檔案。”
建筑還受到環境的影響,正是著眼于對長期微環境變化的預警,系統建立時還特別安裝了一個微型氣象站,采集風力、溫度、濕度等微環境變化的數據,同時與地震、氣象、海洋、環保等部門的數據對接,為系統保護研究文化遺產地提供基礎數據。
【聲音】
鼓浪嶼居民翁羽玲:
申遺成功是我們每個鼓浪嶼人的驕傲,這顆“女王皇冠上的寶石”值得我們每個人倍加珍惜,我們會積極參與文化遺產保護和社會治理。
鼓浪嶼居民李世偉:
鼓浪嶼這幾年來變化很大,老建筑得到了更好的保護。今后,希望鼓浪嶼還能進一步挖掘建筑背后的人文歷史,讓更多人了解鼓浪嶼的文化內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