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漁港變身藝術村 連續兩次登上央視 今年50歲的陳清明是澳頭社區一家海鮮館的廚師,他現在最大的興趣就是在閑暇時,提起畫筆埋頭創作。 “如果不是去年澳頭舉辦的那場北歐藝術展,我可能只顧埋頭做菜呢。”陳清明說,當了20多年廚師,雖然沒有繪畫基礎,但當他參觀了在自己飯店旁舉辦的北歐藝術展后,發現藝術原來是這么創作的。于是,他買來紙筆開始作畫,從每天都打交道的海鮮畫起,水平不斷提高,去年還舉辦了一次畫展。 “潤物細無聲”,藝術潛移默化地改變了澳頭人的生活。作為曾經的傳統漁村,澳頭近些年成為遠近聞名的旅游勝地,也有望成為省級特色小鎮。澳頭的發展依托的是當地深厚的文化底蘊,創造性地挖掘了“三海一僑”的漁村文化,走出了一條以文化引領轉型發展的特色之路。 澳頭的變化引來全國各大媒體的關注,連續兩次登上央視。央視七套《美麗中國鄉村行》欄目來澳頭取景,拍攝了《神奇澳頭》;央視四套著名欄目《遠方的家》也趕來拍攝了一期以“一帶一路”為主題的《滄桑漁港話澳頭》。 “這里積淀的閩南漁村獨有的文化底蘊和精神氣質,造就了這個‘百年漁港藝術村’。”《遠方的家》欄目組如此評價澳頭。 農民畫傳承成體系 老中青三代人才薈萃 今年暑假,在翔安區農民畫傳習基地,一群小朋友在農民畫家梁金城的指導下,一筆一畫地學習農民畫創作。 在翔安,農民畫已成為該區對外文化交流的一張燙金名片,助力翔安兩度獲得國家文化部頒發的“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的稱號。年過七旬的梁金城,更是和陜西農民畫畫家李鳳蘭,被稱為中國農民畫界的“南梁北李”。 如今,農民畫傳承在翔安已經形成完整的體系,不僅有專門的教材,還有5所特色學校和一個傳習基地。在學校,農民畫被納入中小學美術課程。同時,翔安還為10個農民畫家設立了名家工作室。 正是在這種濃厚的氛圍里,翔安區目前常年參與農民畫學習培訓的中小學生已達四五百名,不少人在全國農民畫比賽中折桂奪冠。省、市、區三級的翔安農民畫非遺傳承人,也不遺余力開展翔安農民畫的傳承與保護工作,形成老中青三代結合的人才梯隊。 經歷了50多年的發展后,如今,翔安農民畫題材早已不再局限于農村生活,而是吸收了新時代的文化價值元素,與時俱進,以其豐富的題材、多樣的表現形式、飽滿的構圖、瑰麗的色彩,不斷豐富著閩南文化的內涵。同時,翔安區還大力倡導將藝術與文創產業相結合的方法,將農民畫移植到雨傘、杯子、鞋子等生活用品上,形成一條創意文化產業鏈。 |
相關閱讀:
- [ 09-03]翔安志愿服務驛站紛紛投用 為市民提供各種貼心服務
- [ 09-02]翔安變化日新月異 弘揚“六種精神”帶領人民奔小康
- [ 09-02]廈門翔安砥礪奮進十四載 筑就幸福宜居生態城
- [ 09-02]翔安的夜 流光溢彩
- [ 09-02]翔安150幅書畫作品請市民欣賞 將持續到本月12日
- [ 09-01]廈門跨島發展帶來翔安巨變 生態新城正崛起
- [ 08-31]廈門翔安、同安、海滄保障房地鐵社區已開始樁基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