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目創新巧妙 精彩呈現閩南文化 民族的就是世界的。晚會中把閩南文化里原汁原味的東西,經過藝術加工后,在舞臺上精彩呈現。“我們在南音的表演中創新性地加入了戲曲頭箍,這在外國人看來就是中國文化。”陳維亞說,福建的海洋文化包容性是非常強的,才使得南音這一傳統音樂文化的“活化石”能夠保留到今天。此外,在第四篇章《月亮月光光》的表演中,現場音樂加入了中國元素。陳維亞說:“古箏是中國古樂的代表,把古樂的音色和孩子們的表演融合在一起,別有韻味。” 晚會還巧妙地融入了廈門元素。在晚會最后篇章的《揚帆未來》節目中,藍色、綠色、黃色、紅色四架鋼琴一字排開,來自廈門的四位小琴童用指尖讓音符跳動,流淌出美妙的樂章,呈現了絢爛的舞臺效果。廈門鼓浪嶼素有“琴島”的美稱,悠揚海外,陳維亞認為,用鋼琴的音色來表現廈門順理成章。 演職人員刻苦奉獻 福建精神成晚會成功要訣 “福建人心中有一股氣,通過晚會精彩完美地去展現福建優秀文化,展現福建人的文化自信,這也是中國人的文化自信。”陳維亞認為,晚會的成功不僅歸功于藝術家們的通力合作,同時也歸功于福建人認真努力、敢拼會贏的精神。 而這種精神自小便刻烙在福建人的骨子里。陳維亞說,在壓腳鼓與四寶《閩南聽雨》的節目中,大家看到的最終效果是由一個藝術家單獨完成壓腳鼓的表演,但實際上,這個節目原先還有20幾個孩子一同上臺表演。 壓腳鼓是梨園戲極具特色的伴奏樂器,表演時需要演奏者一腳放置在鼓面上,一腳支撐地面。“你要知道把一只腳翹在鼓上面練是非常辛苦的,經常練完之后孩子們腳都放不下來了,抽筋僵硬了。”陳維亞說,這20幾個孩子苦練了幾個月,每天練功5、6個小時,從無到有將功夫練出來了,但因為藝術的需要和調整,最終沒能上臺。 為晚會付出很多艱辛,最終沒能上臺的例子還有很多。廈門歌舞劇院交響樂團就是晚會中最大的隱形“替身”。由于國家交響樂團有重要的外事活動,廈門歌舞劇院交響樂團頂替其進行了兩個多月的現場排練,包括前期工作合唱走臺、演員和樂,各個技術部門不斷對音樂速度進行調整,以及舞蹈和聲樂演員對音樂的熟悉配合,做了大量的前期工作。在8月29日晚作為“替身”完成最后一場演出后,廈門歌舞劇院交響樂團與國家交響樂團進行交接,70人團隊大部分撤出,只留了小提、中提、大提、打擊樂和長號等7個聲部補充,參與最終演出。 “大家都毫無怨言,非常非常讓人感動。”陳維亞說,與福建團隊的合作非常愉快,廈門人的溫柔、包容、聰明也讓他印象深刻。“我相信各國的嘉賓們看到演出,一定會對中國、對我們福建、對我們閩南有一個特別親切的感受、特別深刻的記憶,請他們把這些記憶感受帶回去,我覺得這就是一種文化的交流、藝術的浸潤。” |
相關閱讀:
- [ 09-04]正在直播:金磚廈門會晤文藝晚會《揚帆未來》
- [ 09-04]滿滿閩南風情 廈門會晤文藝晚會今晚上演
- [ 09-03]廈門會晤文藝晚會明晚拉開帷幕 大海是主題和主線
- [ 09-03]展示閩南文化魅力 廈門會晤文藝晚會明晚將在閩南大戲院上演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