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場晚會的演奏,由中國國家交響樂團承擔,但在交響樂的基礎上,南音緩緩流淌,其他特色表現形式也在這個構架中一一得以展示。而且,南音和交響的融合,不是傳統意義上的配器,更像是兩條并行線之間的對話。 “感覺得到,大家心中都憋著一股氣,一定要把這件事做好,這是對福建文化的自信。”陳維亞說。出于整體風格考慮、時間空間限制,很多精彩元素只能忍痛放棄。他透露,經過此番合作,他和福建省委宣傳部已經有了約定。接下來,將進一步挖掘福建文化內涵,從中尋找更多源泉。 大舞臺、小舞臺,同樣精彩 舞臺上,一個是風情萬種的惠安女,一個化身畬族新郎,他們是來自廈門小白鷺民間舞蹈藝術中心的兩位年輕舞者,于馨和李鑫。 小白鷺此次幾乎傾團而出。為期兩個多月的排練,從早上9點開始,到晚上9點,甚至更晚才能結束。這對于相當耗費體力的舞蹈演員來說,是個很大的挑戰。“但一想到是作為東道主,向全世界展示福建、展示廈門,所有人都選擇了全情投入。”兩人都不是土生土長的廈門人,但在這個城市生活了十幾年,早把自己當成了這里的一份子。 李鑫此前并未接觸過畬族舞蹈,為此他“惡補”了一番畬族文化,與寧德市畬族歌舞團同行的交流,也是必修課。 于馨演繹過惠安女,但還是感受到了此次編排的新穎。“傳統的惠安女,多半刻畫其樸實、勤勞的特質,而這一次,還展現出惠安女溫婉、柔美的一面。這樣的形象,是對固有形象的豐富,與時俱進。” 演出結束的一刻,于馨和李鑫感到,兩個多月來最大的辛苦,化為了最大的歡樂。而此番和國內頂尖創作團隊的合作,對舞團、對個人,也是一份彌足珍貴的財富。 登上閩南大戲院舞臺的演員,接受到了來自全球的贊譽。而此次廈門會晤的文藝演出,還包含了多場文藝伴演。這些演職人員的付出,除了現場觀眾,絕大多數人不會知道。 承擔了4日歡迎晚宴文藝伴演任務的福建交響樂團就是其中之一。 團長曾宏藝介紹,金磚五國和受邀參加廈門會晤“新興市場國家與發展中國家對話會”的五個國家,每個國家各一首曲目,加上歡迎曲和結束曲,構成一臺近一個小時的音樂會。而現場的演奏員,卻只有31名。“這意味著需要重新編配,從一個大編制的交響樂曲目,重新編配成一個縮小型的中型樂團曲目。” 最終演出陣容,以福建省交響樂團的青年演奏家為班底,還加入了數名國家級以及廈門愛樂樂團“外援”。不算前期的基礎訓練,曲目的編配修改、與作曲家的不斷溝通,整場演出的磨合期,長達3個多月。 “我們還加入了琵琶和古箏兩樣民族樂器,希望在各國不同音樂風格中,也能融入一點中國韻味。”曾宏藝認為,從最終的效果來看,令人滿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