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南網9月6日訊(海峽導報記者 陳成沛)個子高挑、五官深邃、長發披肩……1994年出生的翟泑琳,去年才大學畢業進入職場,如今已有了一份超出年紀的成熟和干練。
翟泑琳7歲就隨父母來廈,如今在廈門啟達創業投資管理有限公司海峽雙創基地工作,從政策解讀到公益培訓,從項目推介到沙龍分享,翟泑琳服務了很多像她一樣的臺灣年輕人。
經歷 臺灣和廈門都是故鄉
“我的孩子在廈門上學很開心!臺灣和廈門都是她的故鄉!”這是2006年5月,12歲的翟泑琳寫的作文在第六屆世界華人小學生作文大賽和廈門市第四屆小學臺商、臺胞子女作文競賽中獲獎時,她的父親翟鑄的受訪感言。
跟隨著父母來到廈門后,翟泑琳從大同小學念起,初中上廈門外國語學校,高中則到金門念書,大學又回來上集美大學。因為父親經營投資顧問公司,他的言傳身教,為翟泑琳后來從事青創工作奠定基礎。“關于做活動、執行策劃,父親已經給了我很多方向。”
去年7月,翟泑琳參加了北京大學創業訓練營廈門創客空間組織的一場夏令營活動,通過路演及創業輔導培訓,對青創工作有了深入的了解,“在接觸創業者的過程,了解他們為什么要那么做,包括兩岸創業者之間的差異。在我看來,臺灣地區的創業者更多學習了日本的工匠精神,而大陸的視野則更廣”。
因籌備舉辦2017年海峽論壇(龍山分會場)“織品與服飾的轉型升級”論壇,翟泑琳參訪了臺灣紡拓會,了解產業及兩岸優勢。根據她的觀察,臺灣青年在設計、研發與工藝上都有很好的傳承,臺灣人力優勢與大陸產業優勢相輔相成才是兩岸青年創業的契機。
觀察 文創和餐飲類最愛“登鷺”
這一年多來,翟泑琳接待了很多來自臺灣的創業青年,包含企業組織的各種參訪團,讓她行程滿檔。“我很佩服他們,因為到這里,他們等于要重新開始。”翟泑琳感慨地說,臺灣創業青年剛來廈門,有的找不到對接的窗口,她很樂意擔任這樣的角色,幫助他們了解這個地方。接觸了這么多臺灣創業青年,翟泑琳也發現,那些在臺灣有過創業就業經歷的,在廈門落地成功率較高。而剛畢業的大學生,雖然創意很多,但終究還是欠缺經驗,“不能只看中補助政策,那只是一個加分點”。
翟泑琳也告訴導報記者,統計發現,想來青創基地的臺灣年輕人,以文創和餐飲類的居多。但這些臺灣優勢產業是否真的能在大陸旗開得勝,還是要看個人如何去運營和把握。例如,他們跟不少臺灣高校的工業設計和美術專業建立了合作關系,這些學校的學生常有作品在國際大賽上得獎,但往往得獎后就銷聲匿跡。
翟泑琳表示,雖然臺灣的學校都有育成中心,但赴大陸發展前景會更好。所以像在海峽論壇期間,就有不少臺灣大學生的設計作品參與其中,“我們要為臺青創客提供一個平臺,讓他們的優勢被大家看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