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淤后的高崎海域
高集海堤開口改造工程效果圖。
廈門日報訊 在剛結束的廈門會晤上,鷺島廈門,以充滿風情與魅力的濱海美景征服了世人。習近平主席說,“今天的廈門也是一座高顏值的生態花園之城,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不可否認的是,廈門之美,很大程度上源于海洋之美。而對于廈門而言,海洋生態文明建設絕不僅僅是簡單的就事論事談生態,從更廣博的立意來看,這更是推動廈門城市社會經濟建設闊步向前的基礎。
?
灘涂平整清理
2017年,廈門生態文明建設的成績單上又寫就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在市委、市政府持續不斷的領導與推動下,在相關部門的密切配合和各參建單位的共同努力下,廈門大規模海域清淤整治工程已完成了超過70%的工程量,從2008年9月至2017年3月,廈門海域清淤累計完成投資91.8165億元,完成清淤面積約34.35平方公里,完成墾區吹填面積約21.94平方公里,完成清淤量約11726萬立方米。歐厝納泥區、劉五店納泥區、海峽論壇納泥區、馬鑾灣納泥區、大嶝南緣納泥區、大嶝機場納泥區、蓮河納泥區(大部)吹填造地工程均陸續完成。
海上清淤現場
鉤機海上作業
東海域、西海域清淤整治,高集、集杏海堤開口改造,大小嶝圍海造地……一系列工程將擴大廈門海域面積、提高納潮量、保護海洋資源、修復海洋生態,使廈門的港口獲得可持續發展能力,使廈門本島從“半島”回歸到“全島”。縱觀廈門近十年來的城市發展史,海域清淤這項從根本上治理海洋環境的全國創舉正在逐漸顯現出其巨大的社會與經濟價值。
9年來,雖然市清淤整治工程指揮部的領導班子不斷交替接力,但常設的“創新服務、提速增效”工作準則一直發揮著重要作用,市清淤辦作為承辦單位始終按照“聯系、督查、協調、保障”的工作要求各司其職,在上級領導的有力指導下牢牢把握工作主動權,不斷克服各種困難推動工程建設,最終成功牽頭完成了廈門的大規模海域清淤整治工作的大量任務。
名詞解釋
海域清淤
廈門海域清淤整治工程是一項規模浩大、周期長、范圍廣、跨學科、多專業的系統性工程,涵蓋了清淤吹填、開口建橋、開口建閘、岸線整治、海島修復等諸多形式。
海域清淤對于廈門實現海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簡單來說,通過海域清淤整治能夠擴大廈門海域面積,提高納潮量,保護海洋資源,修復海洋生態,達到海天一色的效果。
【經驗】
領導重視 指揮得力
翻開清淤整治工作歷史,可以清晰地看到各級領導對廈門海域整治工作的高度重視。對以市海洋與漁業局為骨干力量的團隊而言,加班加點為代建單位和現場施工團隊排憂解難是家常便飯,許多基層工作人員幾年如一日默默地奉獻辛勞與汗水,在各自的崗位上以負責任的態度兢兢業業地刻苦工作。
海域清淤整治工作專業性強,覆蓋面廣,單憑市清淤辦“單打獨斗”很難發揮應有作用。市清淤辦在指揮部領導下以明確的運行機制規范為依據,主動加強和市海洋與漁業局、市發改委、市財政局、市建設局、市交通運輸局等指揮部成員單位工作聯系,及時解決工作中存在的各類問題。市清淤辦相關負責人介紹,各區政府為確保海域清淤整治工程順利推進,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財力——集美區最早成立海域清淤整治工作領導小組,成為廈門海域清淤整治工作的第一站,集美區祖祖輩輩靠海謀生人員多達2萬人,退養安置難度大,區各級領導還是想方設法,對轄區內的東、西海域水產養殖退出做了大量的工作,率先確保了集杏海堤、高集海堤開口改造;翔安區區長親自掛帥,成立退養工作組,抽調精兵強將,采取“辦培訓、促就業,建項目、助增收”等措施推動海域退養工作,騰出幾十平方公里的圍堰造地作業面,成為清淤工程建設的主戰場;海滄區在市委市政府“統籌城鄉發展,加快島內外一體化建設”的思路指導下,把清淤整治后的海滄灣建成全長5.8公里,面積超過26萬平方米的海灣公園,這是廈門最長的呈帶狀,集休閑、健身、娛樂為一體的綜合性公園,在深化整治成果的同時又提高了城市品位。
清淤整治工作開展以來,市土總以及路橋、象嶼、百城、市政、港務疏浚公司等多家經驗豐富的建設單位,以高度的責任感,科學規劃、周密安排、精心組織、嚴格管理,以強有力的抓手持續攻堅克難,不斷推動著海域整治各項工作落到實處,為清淤整治工程順利完成奠定了堅實基礎。
創新機制 服務到位
事實上,廈門清淤整治工作此前既沒有經驗可以學習,也沒有現成模式可以套用。廈門的建設者們通過實踐摸索,不斷創新才總結出了最適合廈門的清淤工作方法。
清淤工作開始之初,清淤整治工作領導小組主動理順了整治工程內管線遷改、海堤開口改造和海域清淤工程之間的串聯式工作關系,制定并印發了《廈門海域清淤整治工程前期階段和實施階段責任分工表》。清淤辦成立后,堅持把推進海域清淤整治工程建設作為工作重心,進一步健全周一工作例會制度,建立月報和建設項目信息聯絡員制度,制定工程進度表,確保海域清淤整治各項工作落到實處、責任到位。指揮部調整后,又根據任務形勢的變化,先后匯編完成《清淤整治工程辦公室工作機制規范手冊》等規章制度,進一步加強了自身建設,工作運行機制更加優質高效,服務保障工作更能深入一線,“一崗雙責”廉潔要求更好落到實處。
落實制度 全程監管
隨著清淤整治工作的深入,進一步完善監管工作顯得尤為重要。事實上,施工過程中的諸多環節,都體現了監管工作的“巧思”。
在運泥船舶上,安裝GPS監控設備,全面監控清淤及清淤船只的運行情況,確保淤泥運到指定納泥區, 防止海上漏泥和亂傾廢現象;在人員管理上,落實崗前培訓制度,要求三類人員、特種作業人員應持證上崗,施工船舶、機械設備必須檢驗合格方可進場作業,確保不發生安全事故;在工程督查上,嚴格貫徹落實省市兩級部署的“五個一批”“三比一看”等重點工作,引導代建、監理、施工單位“比、學、趕、超”,掀起“保任務、保安全、保進度、增實效”工作熱潮,通過加強項目事先論證、事中監督、事后考核等細化落實,確保工程項目高效安全文明施工。
【成果】
1 水動力交換全面改善
幾年來,廈門先后對筼筜、大嶝、鐘宅、集杏、高集、馬鑾、東坑7座海堤實施開口通海、破堤建橋、清淤還海等改造工程。集杏和高集海堤的破堤建橋,實現了近60年首次東、西海域水體的自然融通,海堤開口改造后東海域每年可向西海域凈輸送水7100萬立方米,充分改善東、西海域水質環境。納潮量增加4400萬立方米,水交換能力提高30%,海水半交換周期從15天縮短為7天,水動力交換能力明顯增強。
2 海洋生態得到有效修復
清淤整治工程西至東嶼灣,東至大小嶝海域,北至同安灣,幾乎囊括了廈門所有的近海海域。通過養殖清退、退墾還海、灘涂清淤和岸線整治等工程的實施,生態環境得到極大提高。隨著養殖清退后網箱和養殖投餌的消失,有機污染大量減少,海水中的磷酸鹽、無機氮這兩個反映海水富營養化的指標大幅下降——昔日魚塘遍布,環境臟亂的灣區徹底改頭換面。清淤還海后沉積多年的污泥得到大面積清除,納潮量大量增加,海水水質明顯改善。岸線建設上堅持清淤與保護相結合,構造浪漫海岸線,為人們提供良好的休閑娛樂環境,極大促進了海洋生態旅游的發展。
3 通航能力進一步提升
原先封閉的海洋環境,讓水動力減弱,造成港區、航道淤積加劇,影響了廈門港灣通航能力。廈門海域清淤整治工程進行大面積清淤整治和海堤開口改造后,納潮量的增加,淤積的減少,明顯提升了航道通航能力,為廈門打造世界級國際郵輪母港創造了條件。廈門港的引航數據顯示,2010年以來,每年都有超過萬艘的大型船舶進入廈門港,并且這個數字以每年10%以上的速度不斷增加。此外,東、西海域實現貫通后,開辟了游艇及其他小型船舶的自由通航,為發展海上旅游提供了基礎條件。
4 為建設提供發展用地
把清淤與造地有機結合,在大大改善海洋生態環境的同時,也給廈門今后的城市建設提供了寶貴的發展用地——海域清淤整治工程中清淤造地的重要特點就是綜合平衡,即清出的淤泥可“變廢為寶”用于吹填造地,在消納海域淤泥、優化海洋生態環境的同時,又能為全市建設發展等提供用地,節省建設投資。更避免了淤泥外拋對海洋環境的二次污染,從而保護了海洋,也就等于保護了廈門發展的生命線。如今西起翔安劉五店片區,東至大小嶝機場片區,北至蓮河碼頭片區,南至歐厝片區,墾區退養整治納泥形成了多達22平方公里的儲備用地。
5 轉產政策讓百姓受益
為幫助涉海漁民轉產上岸,各級政府不僅及時進行補償,同時還出臺了各項優惠政策盡力扶持。集美區開辟128個“西海夜市”攤位,優先安排轉產養殖戶,根據市財政100萬元集體經濟扶持資金,區財政也配套100萬元,幫助壯大集體經濟,發展項目實行個人入股、政府補貼、統一經營、效益量化的辦法,建成后為退養人員提供就業崗位及收入來源。翔安區統一補助轉產漁民每人每月200元,對50-60周歲的人員另外實施保障性就業補貼。各級政府還與市勞動保障局舉辦轉產漁民專場招聘會,簽訂《轉產漁民就業崗位接收協議書》,積極搭建外出創業就業、政企對接、就地創業就業、勞務輸出等平臺,推動轉產就業。
【背景】
海域清淤工程勢在必行
碧海、藍天、綠樹、白浪是廈門濱海區域的真實寫照。在廈門會晤上,海內外賓客無不為廈門的濱海美景所折服。毋庸置疑,廈門是一個充滿魅力的濱海城市,“城在海上、海在城中”的城市之美,背后凝聚著無數建設者們的辛苦付出。
上世紀五十年代,因形勢需要,修建鷹廈鐵路時,填筑海堤方案將廈門島與大陸相連,形成廈門半島。近半個世紀以來,高集海堤對廈門市的經濟發展,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等方面做出了巨大貢獻。但隨著時間推移,特別是近年來人們環保生態意識不斷增強,更多人發現,老式海堤的存在已經成為制約城市發展的“短板”,在客觀上阻斷廈門灣東、西海域的海水交流,使北邊的杏林灣成為死水一潭,而東邊的東咀灣(潯江)與西邊的馬鑾灣,則由于海水不能對流凈化,再加上周邊城市污水的涌入,水質嚴重超標。海堤兩側也因嚴重淤積導致生態環境惡化。
2002年,廈門被評為“國際花園城市”,城市規劃也由原先的海島城市向海灣城市轉變,無論是政府還是民間,關于恢復海島原貌的呼聲日益高漲。從客觀條件來看,后來杏林大橋和集美大橋的建成,為海堤的開口改造提供了可能性。2006年,環東海域綜合整治建設工程啟動,標志著廈門海洋生態環境修復進程邁入更大規模階段。
2008年,廈門海域清淤整治工程領導小組辦公室在集美揭牌,這標志著廈門海洋歷史上規模最大的一次海洋生態修復工程正式拉開序幕。2012年9月,在原基礎上又成立廈門海域清淤指揮部,由分管副市長擔任總指揮,加快推進工程速度。
市海洋與漁業局接力市交通運輸局作為清淤辦承辦單位,連同市發改委、交通運輸部門、市財政局等部門多管齊下,海監、海事、海警、邊防、政法公安等涉海執法部門則成為主要的執法保障力量。清淤辦建章立制,要求所有工作按規章制度辦事,大到施工規劃、財務保障,小到每一個施工現場的安全細節,都以白紙黑字的形式寫進相關文件,下發到各區、各部門和施工現場。還建立通暢的每周一工作例會匯報流程制度,無論是上情下達,還是下情上報都有了明確而清晰的渠道。
在很短的時間內,各項目業主和代建單位迅速落實到位。9平方公里的杏林大橋周邊清淤及兩海堤開口改造項目由路橋集團負責,大嶝機場造地一期工程也由其代建;4.8平方公里的海峽論壇納泥工程分別交由市政建設總公司和百城建設負責項目代建;5.5平方公里的歐厝納泥區則由象嶼集團進駐……雷厲風行的領導核心,強有力的制度抓手,經驗豐富的建設單位,共同推進廈門大規模海域清淤整治的全面開啟。
九年磨一劍。從最終取得的成果來看,人們也能夠更清晰地理解海洋生態環境修復工程存在的意義了。它不僅僅是還廈門一片澄澈的碧海那么簡單,嚴格來說,這一項復雜系統性綜合工程,最終還是要回歸到與每一個廈門人息息相關的民生與經濟本質,也就是使廈門涉海經濟獲得源源不斷可持續發展的永動力。從歷史經驗看,持續清淤生態保護才能使廈門灣海域避免重蹈泉州刺桐港,漳州月港被堵塞的覆轍。通過退養清淤,保護海域功能;增強海水循環,美化生態岸線;持續推進全市退養,為城市發展建設提供更多儲備用地。科學可持續的海域清淤整治是廈門灣可持續發展的必經之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