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普查 這項工作持續了三年 上報整理6600多件(套) 黃筱雯剛到華僑博物院工作時,適逢全國第一次可移動文物普查。這項工作持續了三年,黃筱雯和同事主要負責對華僑博物院要上報的文物進行數據采集,包括規范命名,測量尺寸、重量,觀察完殘程度等。 數據采集過程涉及器物搬動,這不像日常拿東西,其中有很多講究。黃筱雯介紹,拿瓷器必須托底,有耳、蓋的部位不能直接拎;放得比較高的文物,搬動時一定要多人合作;放置拍攝時,足部破損會搖擺的器物,要先用進口的“穩固寶”固定。 任務緊、要求嚴,黃筱雯和同事經常一進庫房就是一整天,有時候大半天連水都顧不上喝,更不要說上廁所了。普查工作到去年才結束,華僑博物院上報整理的有6600多件(套)文物。所有館藏都重新梳理,并按國家文物局新規定的登錄標準,將錯誤和遺漏一一厘正和補充。如底部款識原來沒有登記的,都補上了;鼻煙壺以前用同音字“煙呼”命名,也更正了。 文物保管 器物擺放有原則 還定做裝具包裝 黃筱雯平常負責文物保管,但保管好文物的前提是先確保文物安全。文物一定要按柜架編號有序排放,遵循前低后高、上輕下重的原則。如比較高的雕塑不能擺在矮小瓶子前,因為取用時可能因觀察不清而摔碰文物。輕小器物放柜架上層,重的放下面,以防承重不均柜架傾倒。庫房多采用手搖文物密集架,平常一排一排靠在一起,防塵又節省空間。使用時,依靠軸承傳動平穩搖開柜架,按列取用,方便又安全。 庫房除塵時,比較脆弱的文物要用囊匣包起來。黃筱雯說,為了防止對酸性環境敏感的文物進一步劣化,最近她正遴選適合無酸囊匣的器物,與廠家溝通材料選用和盒型設計。 無酸裝具的保護工作在我國是近幾年才剛起步,每家博物館的文物情況也不一樣,很難按統一標準批量制作裝具。為此,黃筱雯需要付出更多心力,與廠家反復探討,做出適合華僑博物院的裝具。 |
相關閱讀:
- [ 08-25]廈門博物館讓千年文物“說話”塑造獨特文化坐標
- [ 08-16]中國唱片博物館落戶鼓浪嶼 觀百年唱片史
- [ 08-14]博物館里乘涼不是一件壞事
- [ 08-05]廈門沙坡尾:多元文化“活態博物館”
- [ 07-18]2017鼓浪嶼音樂節昨閉幕 風琴博物館鎮館之寶迷倒觀眾
- [ 07-17]鼓浪嶼“全島博物館計劃”讓老建筑“活”起來
- [ 07-12]博物館應學會“講故事”
- [ 06-27]習近平前往國家博物館參觀香港回歸祖國20周年成就展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