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姐向居民講解分類垃圾桶使用方法 東南網9月25日訊(海峽導報記者 吳林增)在湖里塘邊社區,活躍著一群“娘子軍”。 她們家境殷實,她們為美化家園,不怕臟和累,當起垃圾分類督導員。“娘子軍”善于柔性督導,遇到“頑固”分子,她們經常“纏著”苦口婆心勸說,直到對方對垃圾進行分類為止。 如今,塘邊社區垃圾分類迅速鋪開,垃圾分類準確率高,而且減量成效顯著。城中村更是舊貌換新顏,居民幸福感更強。 鏡頭一 蹲點揪出不文明行為 蔡玉云,人稱“蔡姐”,是塘邊社區一名垃圾分類督導員。 蔡姐目前負責塘邊社區城中村的垃圾分類督導工作。她說,城中村很多外來租戶,流動性強,對垃圾分類的了解不是很深刻。為了提升垃圾分類在城中村的覆蓋率,蔡姐經常加班加點。“在垃圾分類剛推廣時,有些住戶不是很理解,所以,不會主動配合垃圾分類。”蔡姐說,“他們故意錯開督導員的上班時間來投放垃圾。” 遇到這些“頑固”分子,蔡姐自有妙招。她選擇加班在投放點附近蹲點,一旦被她逮住沒有垃圾分類投放,就會上前勸說,并手把手教他們如何分類。 蔡姐說,有一個“頑固”分子,連續一周不分類。她就連續一周蹲點“跟蹤”她,對她進行“攻心”,最后,這住戶主動投入到垃圾分類隊伍中。“做垃圾分類督導員,就是膽大心細,而且,要有耐心,還要臉皮厚。”蔡姐說。 鏡頭二 把“頑固”分子變志愿者 作為一名督導員,有時會遇到市民的不理解。新湖小區的督導員胡秀珍,就遭遇異樣眼光。 胡秀珍說,在剛進入垃圾分類督導員隊伍時,她每天一早去洗垃圾桶,清理投放點。有一回,她在勸說一名女子垃圾分類時,卻遭嘲諷說:“你不過是一名撿垃圾的,有什么資格說我。” 胡秀珍聽到這話,鼻子一酸,眼淚都快流出了。但是,她很快深吸一口氣,心平氣和地對那女子說:“你自己看看,垃圾分類之后,你周邊的環境變漂亮了沒?” 起初,這名女子并沒有聽勸,但是,胡秀珍不放棄。連續四天,她每天一遇到這女子,就上去苦口婆心勸說。 最終,胡秀珍打動了這名女子,現在,這名女子不僅自己天天垃圾分類,還當起了垃圾分類志愿者勸說其他人也加入行動。“很多這樣的案例,他們就是不聽勸說,一次不成兩次,兩次不成三次,直到大家都加入垃圾分類。”胡秀珍說。 創新做法 拉高城中村顏值 塘邊社區一共有48名垃圾分類督導員,以女性居多,多數是全職媽媽。其實,不管是蔡姐,還是胡秀珍,她們家境都不錯。“她們就是愛塘邊社區、愛家園,所以,都積極加入垃圾分類督導工作,干臟活、累活。”塘邊社區黨支部書記陳桂蘭說。 陳桂蘭說,塘邊社區有一個城中村、13個小區(5個沒有物業)。在城中村,社區居委會把“樓主”、房東發展成垃圾分類志愿者,沒有物業的小區就把業主骨干發展成志愿者。 社區還建立“房東群”、“物業群”、“店家群”以及“廈門塘邊社區”微信公眾號,以“互聯網+”傳播垃圾分類知識。 在垃圾分類宣導工作上,社區每周開一次督導員例會,讓督導員交流經驗,并對垃圾分類難題進行集中破解。 自從垃圾分類工作啟動以來,塘邊社區垃圾減量明顯。過去,城中村垃圾成堆,投放點臭味撲鼻、蚊蠅亂飛。如今,走在塘邊社區城中村,街巷干凈整潔,投放點沒有異味,市民甚至在附近泡茶聊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