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南網9月27日訊(海峽導報記者 林泓 沈威)金山街道后坑社區轄區三個自然村中,有著超千棟的自建房,里面住著流動人口4萬人,常住人口2000多人。自廈門市推行垃圾分類以來,后坑社區在金山街道率先全面鋪開“城中村”垃圾分類工作,以社區治理單元下沉小區的理念為指導,進一步深度融合網格化管理,形成“三網融合”的合力,以“微自治”模式推動“城中村”垃圾分類工作,形成垃圾分類的“后坑模式”。 精準督導控源頭 房東把好關 “這個餐盒應該是其他垃圾,下次要和廚余垃圾分開來哦。”后坑社區居民葉碧飛每天都會在家中看一下租戶們的垃圾分類情況,并將垃圾分類知識一步步宣傳。家中顯眼處貼著垃圾分類宣傳單,葉碧飛還不時通過微信群等形式向租戶宣傳垃圾分類知識。 人口密度高、流動性大、租客多,面對這樣的現狀,后坑社區在垃圾分類的過程中,巧妙地發揮起每個房東的作用,強化起房東這一網格化管理單元,把精準督導控住垃圾分類的管理源頭。 后坑社區主任助理陳志斌介紹,哪家的垃圾分類分得好,通過平時垃圾分類督導員實時督導、建立臺賬等一目了然,“下一步后坑社區計劃開展垃圾分類樓棟評比,評星評級優秀的樓棟,租戶們還能獲得禮品”。 房東們都動起來了,社區中的黨員們也沒閑著。在后坑社區“兩學一做”實踐活動中,三個自然村的黨支部在垃圾分類過程中發揮起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主動帶頭影響身邊人。 三網融合聚合力 心齊力量大 門內有房東們在幫忙管理著自家的租客,門外有肩戴紅袖標的垃圾分類督導員。這還不夠,后坑社區有妙招——網格化管理“三網融合”。 社區黨委書記陳志強介紹,社區將原有的衛生、治安、計生三大獨立網格進行“三網融合”——在三個村莊劃分了28個網格,所有的社區工作全部進網格,當然也包括垃圾分類。 工作的主體責任落實的同時,在網格中推行屬地包片和包責任、分工協作、一專多能,三者有機結合、有機協調的工作機制。這樣人員、崗位、職責明確了,條塊結合起來了,每一個網格都能“微循環、微自治”起來了。 “通過這套機制,避免了條塊、部門、工種之間互相扯皮推諉、打通統籌協調渠道,全員動起來,團隊中協作推動,形成一股繩、一盤棋的工作格局。”陳志強說,社區的垃圾分類工作有制度保障,再強化房東等這樣網格管理單元實現精準督導,形成后坑社區的“城中村”垃圾分類模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