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區書院開辦“四點鐘學校”,眾人展現向善向上力量
■龍舟池書院的“四點鐘學校”
廈門晚報訊(文/記者 李曉輝 圖/陳媛)在海滄區海滄街道,每天下午放學,新老廈門人沒空接孩子,可以讓孩子先在社區書院的“四點鐘學校”自習、做作業。村民說“這是一件好事、實事”,他們主動報名成為志愿者,護送孩子、打掃衛生等事務都搶著做。
“從村兩委到村民、老師,都動起來了,大家都愿意貢獻力量,把四點鐘學校這件好事辦得更好。”昨日,海滄街道相關負責人接受記者采訪時說,社區書院是弘揚耕讀文化、持續塑造良好家風社風的重要平臺,在書院建設和發展過程中,充分展現了街道的文明風貌以及居民向善向上的力量。
在海滄區委區政府的關心指導下,今年2月底,海滄街道率先全區在蘆塘社區書院創辦了“四點鐘學校”。“街道、村居兩委經常進家入戶話家常,收集群眾建議,采納‘金點子’。”該負責人告訴記者,經過調研發現,由于孩子下午放學早,許多家長特別是進城務工人員往往要下午6點之后才能回家,而這些小學生自我照顧能力較弱,很容易出現教育缺失或者安全隱患。街道于是在蘆塘書院試點建立“四點鐘學校”。之后,海滄街道的海興書院、滄江書院、龍舟池書院、錦德書院和金沙書院等社區書院分別開設“四點鐘學校”。
“四點鐘學校的意義在于陪伴,不是才藝班、晚托班,而是利用村居資源,為孩子提供一個安全安定的空間,村民很支持。”該負責人說。
記者探訪了幾所“四點鐘學校”,村民點贊“這是一件好事、實事”,紛紛出資、出力。該負責人說,這些善舉正是耕讀文化影響群眾的表現,通過廣泛傳播優秀家風家訓,村民自覺成為文明的踐行者,主動加入到建設美麗鄉村的各項行動中。
【特寫】
龍舟池書院:
老師家長當志愿者 小學生帶圖書來分享
海滄街道漸美村龍舟池旁,原先的村民禮堂成為社區書院,取名為龍舟池書院。
“村民禮堂是由鄉賢蔡宗澤捐款400多萬元、村里讓地而建,面積有600平方米,安裝了中央空調,整體裝修風格古香古色。村民、孩子來了都很開心。”漸美村黨委書記許定說,村民禮堂原本是村里辦喜事的場所,主要是周末使用,周一至周五場所空著,經過村里的鄉賢理事會、老人協會、村廟理事會和村民代表大會的討論,大家一致同意將該場所升格為社區書院,在其中設立“四點鐘學校”。除了本村孩子,還接納外來務工家庭的小學年段子女。
許定說,開學前,村里網格員對有小學低年段孩子的家庭逐一通知,征詢村民及外來人口家庭對“四點鐘學校”的想法,受到群眾的歡迎。“四點鐘學校”開班后,來自習的孩子主要來自建美小學,雖然步行距離只有200米,但每天都有老師、家長當志愿者,將孩子送到“四點鐘學校”。周五,大學生村干部陳媛還教他們唱歌、跳舞、做游戲。
“大人踴躍當志愿者,小朋友也為書院貢獻力量。”許定每天都會去“四點鐘學校”,他看到有些孩子認真做完作業,還主動幫忙整理書柜里的圖書。童戴鑫和宛新燦兩個小學生還拿來家中的圖書,和小朋友一起分享書中的精彩故事。
錦德書院:
志愿者護送孩子放學 村干部來打掃衛生
錦德書院是錦里村的社區書院。最近,每天下午4點多,錦里村放學的37名小學生在志愿者的護送下,排隊前往在社區書院剛開辦的“四點鐘學校”。
錦里村黨委書記林國斌說,村兩委與37名學生家長、錦里小學校方座談,討論如何把“四點鐘學校”辦得更好,有家長提出希望能有人陪孩子放學,于是大家當場表決通過成立學生家長志愿服務隊。每天由不少于7名家長以及4名平安巡防隊員負責護送孩子放學,錦里小學校長等負責人輪流到“四點鐘學校”提供幫助。而只要沒有會議等事務沖突,村干部每天都參與學生護送,并和家長志愿者在孩子們回家后,整理社區書院的書桌、打掃衛生。
記者了解到,該村微信群最近的熱門話題就是“四點鐘學校”,村民張美香和林惠燕主動提議家長志愿來打掃衛生,村民林紅嬌希望能當“故事媽媽”,等孩子們做完作業,給他們講述繪本故事。
“村里每個人都動起來了,鄰里互幫互助的氣氛非常熱絡。”林國斌說,“宋江陣”是錦里村獨具特色的民俗文化活動,講究團結協作,從錦里小學到“四點鐘學校”這段路上,志愿者也會將“宋江陣”的精神講給孩子們,并教導孩子懂禮貌、踐行“垃圾不落地”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