翔安區司法局組織開展全區人民調解骨干培訓。
廈門日報訊(本版文/記者 曾嫣艷 通訊員 司小宣 本版圖/翔安區司法局提供)人民調解,素有“東方一枝花”之美譽,是當前多元化糾紛解決機制中解決矛盾的重要途徑,也是司法行政部門的重要職能。近年來,翔安區司法局立足崗位職能,依托各級調解組織,因地制宜、因類施策,積極探索構建各具特色、豐富多元的人民調解模式,致力于構建和諧鄰里關系、維護基層穩定、建設平安法治社會,取得顯著成效。據統計,2016年至今,翔安區各級人民調解組織共排查糾紛5715件,成功調處5711件,成功調解率99.9%,達成書面調解協議417件,化解重大疑難案件87件,為當事人挽回經濟損失3274.58萬元,人民調解案件數連續兩年實現量的大幅提升,尤其在今年護航廈門會晤中發揮了積極作用。翔安區司法局還連續兩年被中華全國人民調解員協會評為“2015年先進集體”和“2016年先進單位”。
大嶝篇
個性化調解維護旅游形象
位于翔安區東南海面的大嶝街道,擁有大嶝對臺小額商品交易市場、英雄三島戰地觀光園等旅游項目,形成特色商貿旅游區,游客絡繹不絕。為此,大嶝司法所在接待外來人口最多的大嶝對臺小額商品交易市場內,設立大嶝對臺小額商品交易市場調解委員會。
隨著大嶝旅游業的日益繁榮,大嶝司法所又針對日益增多的電瓶車市場,成立“明星調解工作室”,調解大嶝旅游觀光電瓶車從業人員、顧客、群眾之間因運營、消費、交通事故產生的糾紛,塑造大嶝旅游良好形象。
游客被真誠調解感動
不久前,外地游客王某在大嶝對臺小額商品交易市場內,花幾千元買回一只紅珊瑚吊墜。可當晚她回到酒店,不慎將珊瑚吊墜摔壞。隔天上午,內心不平衡的王某跑回商鋪退貨,一坐就是3小時,導致商家無法正常營業。設在大嶝對臺小額商品交易市場內的調委會主任孫善民聽說后,帶著同事直奔店鋪,為雙方進行調解。調解員通過情理法一番勸說,不僅使王某意識到是自己的過失,還被調解員及店家的誠懇處理感動。臨走前,她掏出一萬多元,又在該商鋪買下心儀的產品。
“調委會設在市場門口顯眼位置,為的是方便當事人及時找到調解組織。”大嶝司法所所長鄭漢忠說。據悉,大嶝對臺小額商品交易市場目前有商鋪282戶,臺商24家。大嶝對臺小額商品交易市場調解委員會主要是受理便利商戶與商戶、商戶與店員、商戶與游客,游客與游客之間的糾紛,案件類型集中于消費糾紛、勞動爭議糾紛、損害賠償糾紛、物業糾紛、其他糾紛等民事糾紛,通過第一時間快速調解,維護市場有序運作。
“明星”調解化解電瓶車糾紛
“明星調解工作室”設在大嶝電瓶車協會會長鄭明星家中。與其他調解工作室不同的是,這里調解的是轄區內與電瓶車有關的糾紛。
2017年6月8日,“明星調解工作室”主任鄭明星在電瓶車主微信群收到求助:一大嶝電瓶車載著男方聘禮要到小嶝女方家,過關卡時遭到小嶝關卡負責人的阻撓,雙方僵持不下,甚至發生爭吵。本是一樁喜事,卻鬧得不愉快。“按規定,大小嶝電瓶車只能在各自島范圍內運營,雖然到小嶝非運營需要,但需要報備,對方卡住也是工作需要并非有意為難。”大嶝司法所所長鄭漢忠告訴記者,鄭明星到場后既向小嶝關卡負責人說明了聘禮的特殊性,同時也做了大嶝電瓶車主的思想工作。雙方最終都表示理解,矛盾迅速化解。
隨著大嶝旅游業的日益繁榮,載客電瓶車日益增多,大嶝小嶝的電瓶車數量從原來的108輛,增加到現有的217輛。運營過程中,搶客、秩序混亂等隨之涌現。今年4月,大嶝司法所成立“明星調解工作室”,進一步規范大嶝旅游觀光電瓶車運營秩序。
新店篇
“公親會”巧解群眾糾紛
澳頭村流傳著這樣一句話:有代志好參詳,好參詳無代志!它的意思是:有事情好商量,好商量就會沒有事。如今,這12字被寫在了廈門灣東岸的澳頭海邊的一座紅磚瓦房外墻上。大到土地糾紛,小到鄰里矛盾、家庭糾紛,都能在這里通過好好商量得到解決。
這就是澳頭公親會調解室。它是社區及轄區內企業單位、群眾團體自愿發起、參與、共商共議的公益性社區基層社會組織,在調解社區居民內部矛盾上一直成績出眾。自2016年5月成立以來,該調解室共排查化解糾紛57起,其中達成書面協議7起,切實把矛盾化解在萌芽,把問題解決在基層。
老同志化解糾紛有一套
勸親子和,勸兄弟和,勸夫婦和,勸師生和,勸鄰里和……2016年以前,在新店鎮澳頭社區有這樣一支“公親勸和隊”,這便是澳頭公親會調解室的“前身”。這個最初由村中德高望重的老人家自發組建主持公道的組織演變至今,已然成為澳頭人遇糾紛尋求幫助的第一選擇。
公親會調解室設立在澳頭社區居委會,墻上掛滿了各項制度牌。“老同志在村中有名望,說的話也容易讓人信服。”新店司法所郭清迫說,公親會調解室里的調解員大多是在村中素有名望、樂意奉獻的老人。俗話說,遠親不如近鄰,這些老人一出面,與當事人的距離就拉近了,調解自然頗有成效。如今“和事佬”的成員不僅有老人,還吸收了退休干部、教師、退伍軍人、鄉賢等。
“和事佬”解決鄰里糾紛
“以仁愛之心對待人,以寬容之心理解人。”這是澳頭社區老人會會長、公親會調解室成員蘇圻天的座右銘,在他的帶領下,調解室成員盡職盡責地扮演著“和事佬”角色。
澳頭社區居民蘇某家蓋樓房,因樓房結構問題,樓頂檐口要略高于西邊鄰居老蔣家的。老蔣一看頓時不樂意了,根據當地風俗,這樣的構造在風水上是很不吉利的。老蔣立馬趕到蘇家要求對方停止施工,因兩家素有不和,老蘇覺得老蔣純屬無理取鬧。一言不合,舊仇新怨促使兩家大打出手。公親會調解室成員劉烏權聽到消息,立即走訪了兩家人,向他們耐心分析了各自的過錯,既然互為鄰里,不講情也要講理。雙方最終化解了沖突,蘇某同意將自家檐口與蔣某家保持平齊。
馬巷篇
周末預約調解高效便民
7月16日清晨,急促的手機鬧鐘聲打斷了馬巷司法所專職調解員蔡淺林的陪娃計劃。他匆匆趕回馬巷司法所,一場追討勞動報酬糾紛案的調解即將開始。這起糾紛調解從上午9點多,持續到下午1點。最終,他提出的方案讓雙方當事人都松了口。抓著調解書和追討回的工資,當事人林女士激動萬分。“不好意思,周末還讓你們加班。你們真是人民的好調解員!”
今年,馬巷司法所全面開啟周末預約調解制度以來,蔡淺林對這樣的周末早已習以為常。今年4月至今,他休過的周末,用一只手都數得過來。截至6月,馬巷司法所共接受周末預約調解67起,其中重大疑難糾紛10起,民間糾紛調解率100%,調解成功率98%以上,挽回當事人經濟損失350余萬元。
周末預約調解服務群眾
林女士告訴記者,這次預約調解的是自己曾經的“老東家”。原單位經營不善,多年發不出工資,截至她離開,單位已欠她32500元。但是新單位又不好請假,馬巷司法所工作人員便引導她預約周末調解,“不誤工作,結果很滿意,這樣的調解真便民。”
受理這起案件的蔡淺林,是馬巷司法所的調解一把手,去年曾獲廈門市先進人民調解員,今年又被評為廈門市一級人民調解員。“很多當事人只有周末有時間。”他說,馬巷人口多、社區多、糾紛多、案件雜,尤其發生在工業區內的勞務糾紛,一天最多能接五六件。
施行預約調解,不論工作日與節假日,只要群眾有需要,調解服務就到身邊。蔡淺林說,目前馬巷司法所周末預約調解案件的范圍限定在婚姻家庭糾紛、鄰里糾紛、勞務糾紛、輕微傷害民事糾紛等案件上,調解人員能夠準確判斷案情的輕重緩急,選擇處理的先后順序,最大程度降低矛盾升級。但預約調解,意味著調解員需要犧牲個人休息時間,具有奉獻精神。
“六字法”處理農村糾紛
馬巷司法所每天面對的調解案件各式各樣,下鄉調解是家常便飯。蔡淺林憑著身上那股不解決問題決不罷休的勁頭,邊調解邊總結。蔡淺林說,調解農村糾紛是技術活,講究方法與技巧是關鍵。從事調解工作六年來,他總結出了一套調解技術“六字法”:明心、慧眼、巧口。處理糾紛時,先用“明心”發現案件的本質,找到癥結,對癥下藥;調解過程中用“慧眼”察言觀色,找準時機與關鍵人有效溝通;勸解當事人時,用“巧口”把握說話的度,留有空間,不隨意承諾,不一言否決,努力幫當事人化解難題。
今年5月初,在一廢品廠打工的外來務工人員老吳突發高燒,喉嚨嚴重發炎,被送進ICU病房,急需救命錢。老吳家人認為,老吳生病是因為手在工作時被廢鐵割傷。但老板朱某稱兩者沒有關系。接案后,蔡淺林馬上與朱某取得聯系,厘清利害關系。經調解,朱某先拿出3000元作為醫療費。老吳出院后,蔡淺林又多次組織當事人雙方調解,促成雙方達成了5000元的賠償協議。
內厝篇
讓矛盾糾紛
在“厝內”化解
今年4月19日,內厝司法所通過微信公眾號“咱厝內e網鄉親”發布了一條消息——即將組建“調解志愿服務隊”。征集令一經發布,報名者踴躍參與,有鄰里推薦的,有毛遂自薦的,經過層層篩選后,一支由教師、律師、村里德高望重的老人組建的調解志愿服務隊成立。這支隊伍的加入,壯大了內厝司法所的調解力量。
借助微信快速傳播、即時通信的功能優勢,搭建“指尖上”的調解平臺,是內厝人民調解的一大特色。今年,內厝司法打造了“咱厝內e網鄉親”和“調解e家”微信工作群兩個平臺,實現了互聯網與人民調解工作的深度融合,讓內厝糾紛在“厝內”化解。
“咱厝內e網鄉親” 對外宣傳服務
7月4日上午,內厝司法所的調解室內,一樁因兒童嬉戲推搡引起的糾紛得到解決。司法所的專職調解員蔣躍輝說,這是一起責任難以界定的糾紛,要做通雙方家長的思想工作確實有難度。但最終,在調解員的努力下,在“咱厝內e網鄉親”微信公眾號的引導下,這起調解迎刃而解。
“公眾號有咨詢幫扶、調解在線、多元服務等板塊,也引導當事人調解前先學習相關法律資訊。”根據他介紹,“調解在線”欄目,用于接受群眾的糾紛調解申請與調解員的指派;“咨詢幫扶”欄目對接法律援助中心值班律師以及各村居法律顧問,將法律答疑與快速調解相結合;“多元服務”欄目則是援調對接、檢調對接、訴調對接等機制的又一載體,用于在當事人不愿調處或經調處仍無法達成調處協議的糾紛案件中,指導當事人通過訴訟程序解決紛爭。
“咱厝內e網鄉親”的開通,實現了“互聯網+”模式下,十里鄉親一網相容,矛盾糾紛在“厝內”化解的便民服務。
“調解e家” 對內指導跟進
內厝司法所副所長洪艷娜的微信中有一個“調解e家”微信工作群。她說,這個微信工作群吸納各級調委會的調解員、司法所工作人員、內厝鎮綜治成員單位的骨干、村(居)法律顧問等專業人員,作為“咱厝內e網鄉親”互聯網+調解模式的延展平臺,部署專業律師指導、成員分享交流工作經驗、重大疑難案件群策群力、跨村居案件聯合調處、糾紛信息互通的調解網絡格局。不僅如此,工作群還實現了轄區矛盾糾紛的全面排查、及時通報,最大限度地延伸糾紛排查、預防的觸角,并第一時間指派調解員介入調處,跟蹤調處進度,重大疑難案件則由法律顧問提供法律知識指導、調解能手點撥等,提高互聯網+調解效率。
“調解e家”微信工作群實現了人民調解對內指導與跟進,“咱厝內e網鄉親”微信公眾號實現了調解對外宣傳、服務,兩大平臺相輔相成,形成互聯網+調解體系,實現矛盾糾紛的聯調、聯處、快速聯動,既適應了新生代的服務需求,又克服時間與地域的限制,真正做到便民、利民。
新圩篇
個人調解室
“零距離”服務群眾
地處北辰山下的后亭村“黃腰治調解室”,是新圩司法所工作創新的亮點,在全區、全市,乃至全省具有一定的知名度。這個設立在家中的調解室,進一步延伸了司法行政服務觸角,為化解基層糾紛開辟了一條方便、快捷的調解通道,讓群眾在家門口便可感受到司法所服務的便利、高效,實現“零距離”地解決聯系群眾、服務群眾“最后一公里”問題。
百姓“萬能藥”挑大梁
在新圩鎮后亭村,提起黃腰治這個名字,可謂無人不知。夫妻吵架找腰治,鄰里糾紛找腰治,交通事故賠償找腰治……黃腰治儼然成了百姓心中的“萬能藥”。
2015年8月初,以她名字命名的調解室成立。這個小小的調解室,始終以助力平安建設為己任,以化解社會矛盾糾紛為主線,以“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鎮”為工作目標,發揮人民調解“第一道防線”作用。
黃腰治的盡心盡力也使得人口流動頻繁、案件糾紛多、調解難度大的新圩鎮有了獨具特色的調解組織作為保障。她連續7屆擔任后亭村人民調解委員會調解主任,曾先后獲評 “翔安區優秀調解員”“廈門市優秀人民調解員”“廈門市首屆我最喜愛的‘和事佬’”“福建省優秀調解員”,當選過市、區兩級人大代表。從事調解工作20年,她撐起新圩調解的“半邊天”。
受傷仍不忘調解使命
調解室雖設在家中,可黃腰治卻常常奔走在各種糾紛現場。前些年的一天,在后亭村村口,兩名小伙子騎車碰撞起了爭執,黃腰治接到消息匆匆趕到,苦口相勸終將雙方的情緒安撫下來,及時制止了一場群體性械斗。然而,就在處理糾紛的過程中,她被一輛無牌小汽車撞倒,骨盆6處骨折。在住院治療期間,黃腰治還想著調解糾紛,依次給兩個年輕人打電話。經她的勸解,兩名年輕人私下達成和解。臥床養傷3個多月,黃腰治也沒有忘記自己人民調解員的身份,曾用電話化解了一樁擱置了4年的糾紛。
截至今年9月,黃腰治調解室共成功調處矛盾糾紛95起,協助新圩司法所化解復雜糾紛3起,配合新圩派出所調處糾紛5起,化解可能引發群體性上訪、群體性事件的矛盾糾紛2起,彰顯了調解室在平安村居建設中的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