凱悅新城小區黨支部開展垃圾分類宣傳志愿服務。
五緣灣1號小區在益書亭開展親子誦讀活動。
東南網10月27日訊 一個個實實在在的變化,見證著廈門市湖里區禾山街道居民的獲得感——經過改造提升,小區的面貌煥然一新;支部引領解決百姓關心的“老大難”問題;黨員帶頭,將居民需要的服務“送上門”,小區氛圍更加和諧……
“十九大報告提出,使人民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實、更有保障、更可持續。”緊緊圍繞這一內容,禾山街道以城市基層黨建工作為載體,以黨建引領基層治理創新,于是,一批優秀的黨員走上小區治理的“大舞臺”,并以此凝聚起一股“紅色力量”。通過把支部建在小區上,禾山街道打通了服務群眾的“最后一百米”,讓居民在城市小區中生活得更方便、更舒心、更美好,也讓黨建服務更有溫度。
搭舞臺 黨員走到臺前
周末,許銘松照例來到小區樓下巡走一圈。“悅之路”上,結合了宣傳和路燈照明功能的座椅整齊地排放著;“悅之亭”前,居民們領著小孩在小廣場上聊天、玩耍;靜靜矗立的“悅之窗”上,一張張熟悉的笑臉格外燦爛……許銘松邊走邊看,也一邊思考著,“提升小區治理,下一步還得加速業委會的選舉,并把前期梳理出的14項小區亟待解決的問題一件一件地解決好”。
今年5月,湖里區發改局副局長許銘松多了一個新身份,那就是其所居住的小區——凱悅新城的小區黨支部第一書記。于是,一有空閑就到小區里走一走、看一看成了許銘松的一個新習慣。
“走走看看,和居民聊一聊,才能知道小區還有哪些問題需要改善提升,居民的需求是什么。”許銘松說。
通過成立小區黨支部,禾山社區凱悅新城這個過去居民眼中的問題小區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油煙擾民、停車亂象、綠化帶破敗等問題解決了;小區里多了“悅之路”“悅之亭”、科普基地等人性化的活動空間;居民可以休閑、娛樂的活動形式也更多了。
在許銘松看來,要打造熟人社區,首先得“打破圍墻”,讓居民走出家門。因此,在小區黨支部的帶領下,黨員首先亮出身份,并自發組建起“七彩志愿服務隊”,“零距離”服務群眾,提升居民幸福感。
小區黨員馬麗婭、趙立平和謝靜認領了小區醫務室作為服務陣地,三人會輪流值班,為居民提供健康方面的咨詢。
“小區里有些居民對看病掛什么科室,或者用藥要注意什么細節都不太清楚,這些都可以到小區醫務室來咨詢。”馬麗婭說,小區黨支部這個平臺讓她這名有著42年黨齡的老黨員的退休生活格外充實,“能夠服務小區我很高興。”
立足專業特長為居民服務,目前,凱悅新城小區的“七彩志愿服務”共開展了垃圾分類、親子教育、潔凈家園等100余場志愿服務活動,服務人數逾2000人。
發揮黨組織的戰斗堡壘作用,湖里區禾山街道積極創新全覆蓋的組織網絡,構建以社區黨組織為核心,延伸建設黨支部網絡至小區,成立了31個建制型小區黨支部,4個兼合式黨支部。如今,一批像許銘松一樣的優秀黨員從“幕后”走向“臺前”,成為禾山街道小區建設、打通黨建服務“最后一百米”的“領頭雁”。
大合唱 凝聚紅色力量
走進禾緣社區五緣灣1號小區的“1號議站”,電視顯示屏上,小區征集的10大難題從項目,到預計完成時間、完成情況等信息一目了然。完成情況一欄顯示,10大難題目前已協調解決了8件。
“‘1號議站’是小區建設議事的陣地,建立了一套議事制度。”小區黨支部書記陳淑禎介紹說,為了更直接聽取居民建議,轄區黨代表、人大代表固定時間在小區輪值,定于每月1號議事,目前,已經推動解決了小區個別樓棟地基下沉導致圍墻倒塌、五緣西三路路口管線井蓋等居民生活的“老大難”問題,切實服務居民。
在五緣灣1號小區,小區治理不再是“單打獨斗”,在社區黨委的凝聚下,小區黨支部與業委會、物業、社區社會組織共謀共建,設立黨員便民服務站,織密黨支部“一張網”;實行聯席會議制度和輪值制度,打造便民服務“一條龍”;搭建“1號講壇”,定期開展各種類型講座學習和實踐活動,團結黨員群眾,擰緊擰足“一股勁”。
每月的10號和20號,禾緣社區駐區商家卡卡造型都會走進社區,為居民提供免費的理發服務,如今,這樣的活動已經舉辦了超過100期。
“社區的商家聯盟已有商家144家,并且仍在不斷增加中。”禾緣社區黨委書記謝美端說,通過資源共享,服務共認,社區治理變成了全民參與的“大合唱”,社區氛圍也更加和諧溫馨了。
小區居民是社區治理這曲“大合唱”中不可或缺的一支力量。在小區黨支部的號召下,越來越多的黨員走出家門,主動認領崗位。
黨員志愿者鄭卿發起的親子國學課堂是小區里最受歡迎的服務之一,每周一次的國學課,不僅讓孩子們受益匪淺,也豐富了小區里的文化生活;危竹祥是社區里的“宣傳骨干”,熱愛攝影的他總是拍下小區里的溫馨瞬間,并把正能量傳播出去;小區支部副書記何海銀認領了黨群之家管理服務;黨員志愿者胡春妹則成了“夢想書屋”的“守護者”,主動認領了這一崗位,每天,她都會下樓整理兩次圖書,方便居民借閱……
建立區域化黨建格局,禾山街道把黨員融入產業發展中,把更多的資源都融入社區里。目前,22家駐區黨組織的400余名在職黨員到社區報到,開展了66項服務活動。此外,水晶森林、書香佳緣、禹州香檳城、古龍居住公園、碧湖嘉園等5個小區成立了“小區調解工作室”,鑫湖花園小區成立了居民自管小組,翰林苑和宏偉大廈小區制定了“小區居民公約”,通過搭建平臺使居民主動參與小區治理,實現居民共治共管。
創品牌 服務拉近距離
木質桌椅,整齊的書架,安安靜靜的屋子里孩子們圍坐在一起專注地看著書……這里就是禾山街道嶺下社區的社區靜讀小苑公益圖書館。
別看圖書館的規模小,但這里卻發揮著豐富居民精神文化生活、拉近居民距離的大作用。
“一開始只是希望大家能多讀書,沒想到卻激發了居民的熱情。”公益圖書館的發起人、社區居民慈馨說。圖書館“搭臺”,不少社區黨員、居民,主動融入靜讀小苑的日常管理當中,還當起了義工,真正打通了小區建設的“最后十米”。
嶺下社區居住的都是幾年前舊村改造后返遷的居民,大伙兒既是土生土長的“老市民”,卻又是接觸城市社區生活不久的“新市民”,要怎樣才能真正融入城市新生活?
特殊的社區背景讓這里的治理者們在注重充實居民“錢袋子”的同時,更加注重豐富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
“幸福指數的提升,需要物質和精神文化并駕齊驅。”社區黨委副書記陳春紅說。在禾山街道、嶺下社區黨委的共同努力下,嶺下社區集體經濟收入日漸豐厚,社區生活配套也不斷完善起來,黨代表服務站和黨員志愿服務隊成了服務居民的“貼心人”,家庭醫生逐步覆蓋。
居民們物質生活好了,精神文化生活也不曾落下。如今,在嶺下社區里,光是社區書院開設的課程就有數十種,居民可以自主選擇自己喜愛的瑜伽、國畫課、美容美甲課、剪紙課等課程參與;四點半課堂上還有外教志愿者教外語;愛運動的居民不論老少,都能在社區里找到自己喜歡的活動項目……不僅如此,嶺下社區大黨委通過積極整合區域黨建資源,廣泛開展多元共治,進一步拓寬居民精神文化生活渠道。
黨建引領下,一個個惠及居民群眾的黨建服務品牌在禾山街道樹立起來。街道各社區先后成立了“黨員調解驛站”、“黨員媽媽送學團”、“黨員便民服務驛站”、國學孝親志愿服務隊、“Ai禾緣”志愿者隊伍等黨員志愿服務平臺,使小區居民難有人幫、怨有人解,矛盾糾紛不出小區、日常服務沉在小區。同時,東海山莊小區黨支部還根據在職黨員的特點和專長建立完善檔案,開展地毯式入戶走訪,問需于民,問計于民。
□手記
黨員在一線服務在身邊
在五緣灣1號小區采訪時,禾緣社區黨委書記謝美端指著小區東門“一號先鋒路”上的燈柱說,用手機掃一掃會發現“驚喜”。
于是,記者掏出手機掃描燈柱上的二維碼,果然,一位“1號先鋒人物”的故事立馬通過手機圖文并茂地展示出來。謝美端說,道路兩旁10個燈柱分別展示了10位小區先鋒人物的優秀事跡,而這其中有80%的小區先鋒人物是黨員。
不僅在燈柱上展示黨員風采,傳遞正能量,五緣灣1號還在入口的小區導覽圖上標注了有黨員的樓道,方便有需要的居民。
走進禾山街道的社區、小區,你幾乎都能在最短的時間內找到“身邊的黨員”。
在凱悅新城的小區樓道里,印著門牌號和二維碼的“黨員身份牌”格外醒目,拿手機掃一掃,黨員的姓名等個人信息,以及黨支部的介紹便一目 了然。同時,居民還可以直接通過微信,預約自己所需要的服務。
在禾山街道的領導班子看來,自覺將黨建的引領、治理和服務功能向社區、小區等神經末梢延伸,是推動城市基層黨建“落地生根”的重要手段,而通過將支部建在小區上,發揮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打通服務群眾的“最后一百米”,讓黨員在一線,服務在身邊,才能讓百姓收獲滿滿幸福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