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石碑記錄海絲歷程 昨日上午,國家藍色海灣整治示范工程石碑、嵩嶼古渡石碑、藍色海灣廣場景石、《海滄灣修復記》碑記、《嵩嶼開埠規劃圖》碑記、《古今形勝之圖》碑記等文化石碑在藍色海灣廣場正式揭開面紗。 就在這里,一座座連接著過去與未來的石碑,日夜聽著海的高歌低吟。海滄海洋文明歷史悠久,燦若繁星。開拓進取、開放包容的海洋文化滋養了一代代海滄人,涌現出顏思齊、周起元等一批先賢,他們既是遠見卓識的海洋文明先驅,又是開拓進取、開放包容、責任擔當的杰出代表,為海滄留下了優秀的文化遺產和寶貴的精神財富。 海滄在“海絲”中的位置至關重要。在明末清初,海滄所屬的月港,海上貿易量約占全國80%以上,福建稅收的60%來自月港,月港因此被稱為“天子之南庫”。而宋代開始,嵩嶼的海洋活動就開始興起且留下了古渡遺址。“嵩嶼渡口繁盛的時候,僅僅我們貞庵村就有一百多艘客船、貨船。古渡口留下了月港印記,如今藍色海灣廣場的建成意義重大,不僅留下歷史記憶,也為市民游客提供更好的休閑場所。”貞庵村村主任江達發說。 如今的海滄是國家藍色海灣整治工程示范點,于2016年成功舉辦“國家海洋周”活動,2017廈門國際海洋周也將于3日在海滄開啟。大海賦予海滄人弄潮兒的“天賦”,海滄人也不負使命,將海滄全力打造成國際一流海灣城區。 嵩嶼古渡 嵩嶼原名“濠門”。相傳南宋末年,元軍破南宋都城臨安,眾臣護幼帝南奔,群臣一行由五通登陸廈門,再轉道東渡涉海至嵩嶼,時值幼帝誕辰,群臣依例祝壽,呼“壽比山高”,帝欣喜,將“山高”賜名該嶼,即“嵩嶼”。 嵩嶼渡口始建于宋代,與廈門島東渡渡口對渡而建,自古以來,嵩嶼碼頭即是廈門島及鼓浪嶼聯通大陸最便捷的海路通道。明洪武年間,渡口設濠門驛站、濠門巡檢司,明中后期成為漳州月港口岸的組成部分。清朝時期,嵩嶼渡口隨廈門開放通商而興。1910年,福建省第一條鐵路漳廈鐵路以嵩嶼為起點開通運行。孫中山先生在《建國方略》中,擬將嵩嶼建成“二等港”(全國僅7個)。1932年,民國政府開始建設嵩嶼華僑新商埠,英商亞細亞火油公司、美商美孚火油公司因碼頭之便擇址嵩嶼。 解放戰爭漳廈戰役中,嵩嶼是渡海作戰的主要支點。改革開放之后,因嵩嶼碼頭之地利,鄧小平同志親自指導的“901”工程在海滄開啟了臺商大規模投資大陸的序幕。 海滄臺商投資區管委會副主任、區委副書記曹放: 廣場建設彰顯文化自信 嵩嶼碼頭藍色海灣廣場順利建成,在2017廈門國際海洋周即將開幕之際正式開放。嵩嶼碼頭藍色海灣廣場納入了國家藍色海灣整治工程,國家財政部和國家海洋局給予精心指導,使其成為陸海共治的一個示范性工程。 藍色海灣廣場自今年春節后開始規劃建設,它的規劃建設踐行了“以人民為中心”的思想,讓海滄近五十萬人民可以更充分更自在地享受改革開放的成果和海滄灣的世界級景觀;它的建設還體現了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理念,基本實現了“水清、岸綠、灘凈、景美、島麗”。 另外,廣場的規劃建設也彰顯了文化自信。嵩嶼碼頭,興起于宋朝,由南宋末代皇帝命名;強盛于明代,是當時全國最大的外貿港區月港的重要組成部分;揚名于民國時期,孫中山在《建國方略》中將其定為東方大港。這里有嵩嶼古渡口,這是海上絲綢之路的一個歷史性見證,同時有《嵩嶼開埠規劃圖》碑記、《古今形勝之圖》碑記等,這都體現了先人對海洋文化的高度重視,以及海上絲綢之路在廈門、在海滄的光輝歷史。 廣場的建立為市民休閑娛樂提供了新場所,為游客的集散觀景擴大了新空間。不僅如此,廣場的建成開放也為宣傳海洋文化構建了新的平臺,這里有國家藍色海灣整治行動碑記、海滄灣修復碑記等,我們相信廣場的建成開放將是海滄海洋文化建設史上又一個新的里程碑。 |
相關閱讀:
- [ 08-08]第一碼頭至嵩嶼碼頭航線暫停電動車和自行車過渡
- [ 04-05]清明廈門海滄旅游收入達1.25億 竺山和嵩嶼碼頭人氣最旺
- [ 03-22]廈門再添親水平臺 嵩嶼碼頭至海滄大橋岸線年底前開放
- [ 02-28]廈門嵩嶼碼頭集散廣場提升改造工程預計6月完工
- [ 02-27]廈門嵩嶼碼頭的作業效率被專業機構評為“全球一流”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